执笏:zhíh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唐贾公彦疏:“常朝及餘会聚皆执笏。”《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晋陆机《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执笏崇贤内,振缨层城阿。”2.称臣。三国魏锺会《与吴主书》:“执笏之心,载在名策。”

1、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

2、夫神也,变化不测,宁岂如九品郎,执笏兢兢不出局门哉次存五脏,从心起,遍存五脏六腑。

3、身著乌帽蓝袍,配剑执笏,右手高举,作击磬状。

4、执笏簪笔即谓簪笏。

5、光州固始县家焉,越两晋而历六朝,其间腰金执笏者代不乏人。

image.png

6、其一,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其二,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其三,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角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其四,头载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其五,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

image.png

7、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

8、⑩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另七人均戴幞头,穿长袍。

9、这是北宋苏汉臣《五瑞图》,判官钟馗和其他四位神仙一起执笏作舞。

10、簪笏(hù):古代臣僚奏事,执笏簪笔(插笔于冠),故也称做官为簪笏。

11、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

12、⑩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

13、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托纳藏布、基若藏布、恰马藏布和舍藏藏布等,其中最大支流为发源于巴林岗日北麓的恰马藏布,河长145千米,流域面积2040平方千米。”《新唐书?宦者传?严遵美传》:“北司供奉官以胯衫给事,今执笏,过矣``````枢密使无厅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黄决事,此杨复恭夺宰相权之失也。

14、和其他有关记载,当时的昆山腔在行当体制的构成上,除杂扮一类外,已有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十一行小生中又有巾生和纱帽小生等分支贴旦中包括武小旦大面中也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

15、朝廷的高级官员穿着绿袍服,他们头上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耳簪白笔,一个个神情严肃。

16、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

17、《南海神庙碑》:“公乃盛服执笏以入即事,文武宾属,俯首听位,各执其职。

18、出土的这些雕砖中有的人物手拿竹竿,大约为末泥色(一说引戏色)有的雕砖人物头戴硬壳展角幞头,褒衣博带,执笏,应是装孤有的雕砖人物根据其穿着特征为副净还有的雕砖人物手指插于嘴中吹口哨,为副末。

19、壬寅,诏内外命妇皆执笏,其拜宗庙及天台,皆俯伏。

20、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公乃盛服执笏以入即事。”唐?韩愈《南海神庙碑》:“牲肥酒香,?爵静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