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chènwěi 基本解释:[divinationcombinedwithmysticalconfucianistbelief]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谶纬之学●详细解释: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讖”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后汉书·方术传上·廖扶》:“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讖纬、风角、推步之术。”《隋书·经籍志一》:“煬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讖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谶纬里包含着一部分天文、历法和地理的知识,还有很多古代的神话传说,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迷信的内容。”★◎谶纬chèn-wěi[divinationcombinedwithmysticalconfucianistbelief]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谶纬之学★谶录和图纬,都是古代占验符命的书。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为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录》和《图纬》,皆为占验符命的书。《后汉书.卷八一.方术传上.廖扶传》:「绝志世外,专精经典,尤明天文、谶纬,风角、推步之术。」

1、《百寮贺瑞石表》:“或词隐密微,或气藏谶纬莫究天人之际,罕甄神秘之心。

2、雪隐是中国隋朝的一名和尚,他虽临厕而居,但他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粪不沾,移花接木,使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安静地在厕所中修行,这种修行的精神和情操,流传至今,赋予了污秽之地的茅厕一个高压文明的谶纬及一种修为的精神的境界。

3、举凡三皇五帝、后妃妻妾、太监外戚、术士巫师、隐者仙人、善男信女、门帮会派、三教九流、三坟五典、秘籍禁书、异端邪说、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奇门遁甲、谶纬禁忌、怪习陋俗、相面测字、炼丹养生、占星堪舆、武术气功,皆可包容之。

4、最大的缺点是所辑谶纬文字均不注出处,使人难于稽考核实:其次是对纬书的概念及纬书的范围不太明确,因此把讲五行灾异的《洪范五行伟》也辑入《尚书纬》中。

5、它既有朴素的辩证法认识论的价值一面,也有神学、谶纬迷信合流的荒诞一面。

6、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

7、援引谶纬进行创作已经成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手段,体现出明清时代谶纬文化兴盛的状态。

8、其一,分析了明清小说中出现的谶纬现象与传达正统观、天命观、宿命观之间的有机联系

9、对谶纬文献中天道圣统的分析是本书作者的一个着力点,这章可能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10、另外邹衍、《月令》等为谶纬的天道圣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11、西汉后期出现的经学谶纬化思潮是汉代思想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

12、谶纬大多是一种挂名古圣先贤所作记录有关未来的预言书。

13、作者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谶纬与章句之学并出,在形式上皆有齐学迂诞发挥的解经风格,至东汉被人们目为一类”。

14、②陈盘的代表作有《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安居香山的代表作有《纬书之基础的研究》、《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等。

15、齐地的方士文化与汉代的谶纬之学

16、尧、舜之世,以德相尚,故无谶纬术数之可言。

17、帝王陵墓建筑的文化解释谶纬中的帝王世系及受命

18、在思想方法上,颇具求实精神,喜好古文经学,常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尤其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他曾在光武皇帝面前冒着杀头的危险非议谶纬神学,对俗儒的鄙俗见解更是深恶痛绝,常常调笔讥讽,“由是多见排抵”。

19、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

20、惑志谶纬大帝始,石印朱书喜泐铭,孙绳祖武独此尔。

21、稽度为赤制”,谶纬不经,不待论而可知。

22、作者自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开始以纬书为研究题目,其博士论文《论谶纬文献中的天道圣统》在当时即受到较高的评价。

23、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附会谶纬的妖妄,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

24、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25、谶纬文献正是天道圣统集大成的表述形式。

26、协办大学士孙家鼐揭露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第八卷中《孔子制法称王》一篇:“杂引谶纬之书,影响附会,必证实孔子改制称王而后已,言春秋即作,周统遂亡,此时王者即是孔子。

27、齐治平注:“象纬,象数谶纬。

28、何休为人质朴多智,精研六经,对“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莫不成诵”。你当你是谁,颜真卿转世还是柳公元投胎呀,练新字体,你就一个牢役,莫不成你还想读书考秀才!

29、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

30、作者对谶纬中的五天帝系统及按五行排列的人间圣统等一一做了分析。

31、东汉末年最有名的一句谶纬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记载取代刘氏获得天命者必兴於东南之地。

32、谶纬之学是汉代的一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学术思想。

33、而大量谶纬化的神话故事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题材和手法借鉴。

34、今文学派好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往往繁琐冗杂。

35、《三朝北盟会编》,称鄂王夫人再适,王遣韩良臣以钱遣之,读者笑其妄诞。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

36、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

37、最后作者认为谶纬文献中的天道圣统对后世影响甚大。

38、《左氏春秋义例辨(重订本.套装上下册)(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春秋左传研究造诣尤深,着有左氏春秋义例辨早年研治古谶纬之学,撰成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继而又从事两周史地研究,遂有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赞异、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二书。

39、的观点,对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进行了批判。

40、《拾遗记?后汉》:“何休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咸诵也。

41、主要指出《五经正义》“颇多繁杂”,还有类似“彼此互异”,“曲徇注文”,“杂引谶纬”,甚至沿袭隋人旧说,不作甄别等问题。

42、无论是恪守德行,还是排斥异己,以至使用谶纬、自造《自本》 ,都是其权谋术中的一环。

43、以天人感应论为基础形成了流行于两汉的谶纬之学。

44、谶纬学说,并在谶纬学说的帮助下取得天下东汉建立后,鉴于谶纬学说的神奇效果,刘秀决心光大这门学问,使其成为东汉王朝的主导思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老儿既然推崇谶纬学说,那些正拿着或即将要拿国家俸禄的儒生必然趋之若鹜,谶纬之学由此如日中天,盛极一时,以至于检验一个人的忠诚度和学识力,也要看其对谶纬学说的态度是否虔诚。

image.png

45、又与《论语谶》?《河图》?《洛书》等合称为“谶纬”?共有八十一篇:《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说自出于黄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别有《河图》和《洛书》三十篇(说自初起至孔子九位“圣人”增演的)?还有《七经纬》三十六篇。

46、何休为人质朴多智,精研六经,对“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莫不成诵”。他名字的来源是“目不识丁的丁,三坟五典的典”,他本是荆门一个武林世家的子弟。

47、成果认为,历史上关于谶纬起源于上古、先秦或西汉哀、平时代的看法以及谶纬有别的观点是一种静态的文献考察角度,指出谶纬文献中的《河图》、《洛书》起于战国秦汉间,七经纬及《论语谶》、《杂谶》等起于宣、元之际经学影响扩大、章句之学兴起之后,以比附六经和《孝经》的面目出现。

48、今文学家既以孔子为素王,则王者之制,必不可少。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

49、从而打破了原来的血缘圣统,这种理论至谶纬而大成,成为汉帝国的国家神话。

50、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

51、木讷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及远年古谚、历代图籍,莫不成诵也……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52、另,参与高校估委会谶纬整理项目的《论语谶》、《孝经纬》、《诗纬》、《乐纬》、《礼纬》部分的整理与校勘工作。

53、至《隋志》,遂严分谶纬文献为《河图》、《洛书》类、《七经纬》类、《论语谶》与《杂谶》类,以《河图》、《洛书》为六经的先天形式,《七经纬》是孔子推衍的圣人之道,《论语谶》、《杂谶》记载孔子等圣贤对天道的阐述。

54、是《经世》一书,虽明天道而实责成于人事,洵粹然儒者之言,固非谶纬数家所可同年而语也。

55、王肃诸人,今古文之争渐弭,而一代人皆以一代之风气解经,西汉尚灾异,故董仲舒等人讲公羊学言灾变,京房易学讲卦气东汉流行谶纬,郑玄乃兼注纬书魏晋尚玄,乃有调和儒道之努力,论四本、崇有、贵无以至有将无同之论,说《易》者多采道家之旨。

56、作者依然从战国秦汉间中国社会由氏族王国向统一帝国转变的这一大历史背景来研究谶纬中的天道圣统。

57、』现下我主孙权亲贤贵士,纳才举能,更何况我曾听闻先哲的谶纬(先哲秘论就是谶纬。

58、然固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并与谶纬神学合流,降低了齐诗的学术价值。

image.png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