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尼:sēngní 基本解释:[Buddhistmonksandnuns]统称和尚和尼姑●详细解释:和尚和尼姑。《魏书·释老志》:“僧尼之法,不得为俗人所使。若有犯者,还配本属。”唐韩愈《论佛骨表》:“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又崇尚浮屠,穷奢极费,所亲暱者皆姏姆、僧尼。”★◎僧尼sēngní[Buddhistmonksandnuns]统称和尚和尼姑★泛指出家人。【造句】丧家请了数位僧尼来做法事,为死者超渡亡魂。★泛指男性的出家人和女性的出家人。唐.韩愈〈论佛骨表〉:「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

1、由于兵力不足,宋廷又征发青、冀、徐、豫、南兖、北兖6州的民丁,从中三丁抽一,五丁征二,并赏募有武艺的壮士因军费不足,一面发动臣民捐献金帛,一面又下令向富民、僧尼借贷。当曹操到寿春时,要讨伐山贼陈策,以前派去的偏将失败了,曹操问其他的谋士都说不该派兵去,只有刘晔正确的分析了前后形势的不同“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今天下略定”“岂况明公之德”认为可以攻下“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

2、还俗僧尼二十六万零五百人?充两税户。

3、淳朴的民俗风情诱人动情,历史的名人轶事给人以启迪,众多的僧尼生活引人入胜。

4、唐贞元四年(788)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领僧尼之籍及功役。

image.png

5、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

6、从此,境内打目连戏便禁演“僧尼会”一出。

7、现有原戒法师负责,常住僧尼8人。

8、唐明皇于是下诏,敕命沙汰伪滥僧尼12000余人,责令还俗。

9、云台禅寺为临济宗白云系的祖庭,在佛教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目前白云系弟子遍及全国各地,僧尼数千,号称“九山百寺千僧”。

10、其它寺庙亦仅存遗迹,近年恢复了养静寺,有僧尼数人。

11、」「八月制……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瞍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十五万人,隶僧尼属主客。

12、后世通行的法衣大略有三种,即(1)律衣,以木兰色的麻或绵布作成,最符合戒律的规定(2)黑衣,是用黑色的麻、绵布或绢布所作的直缀(3)色衣,指一般僧尼在法会时所穿的华丽法衣。

13、高祖武德四年(621,一说七年),道士太史傅奕上‘减省寺塔僧尼益国利民事十一条’,痛陈僧尼寺塔之弊,佛教徒法琳撰《破邪论》、李师政撰《内德论》、明概撰《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与之对辩。

14、(上册)晴雯赍恨、晴雯撕扇、湘云醉酒、椿龄画蔷、思玉戏鬟、两宴大观园、宝钗代绣、醉卧怡红院、为票傲夫、为赌傲夫、穷鬼自叹、官衔叹、长随叹、司官叹、女侍卫叹、厨子叹、老侍卫叹、少侍卫叹、老斗叹、先生叹、女筋斗、郭栋儿、柳敬亭、评昆论、喜歌舞、孟子见梁惠王、庆寿、郭子仪上寿、八仙庆寿、天官赐福、品茶栊翠庵、三宣牙牌令、过继巧姐儿、凤姐儿送行、颜如玉、大力将军、葛巾传、莲香、陈云栖、侠女传、马介甫、秋容、嫦娥传、凤仙传、挡曹、白帝城、叹武侯、连环计、东吴招亲、盘合、救主、合钵、数罗汉、阔大奶奶逛二闸、阔大奶奶听善会戏、骨牌名、水浒全人名、挑帘定计、葡萄架、升官图、夜奔、走岭子、胡迪骂阎、军营报喜、齐人有一妻一妾、赶靴、苇连换笋鸡、须子论、党人碑、武陵源、子母河、观雪乍冰、林和靖、武乡试、灯谜会、慧娘鬼辩、炎天雪、党太尉、秦氏思子、面然示警、禄寿堂、灵官庙、沉香亭、长生殿、集锦书目、赤壁赋、拐棒楼、桃李园、天台传、醉打山门、渔樵对答、风流公子、红娘寄柬、捐纳大爷、骂女代戏、阳告、五娘哭墓、祭姬、侍卫论、太常寺、酒楼、痴诉、咤美、盗令牌、票把儿上台、玉儿献花、祭塔、齐陈相骂、望乡、烧灵改嫁、痴美、续戏姨、黔之驴、乡城骂、续骂城、徐母训子、赤壁鏖兵、随缘乐、得书、拷玉、銮仪卫叹、假老斗叹、雪梅吊孝、商郎回煞、挂帛、逛护国寺、续花别妻、钟馗嫁妹、张格尔造反、卖胭脂、疯僧治病、探塔、出塔、续灵官庙、送盒子、秦王降香、打登州、连升三级、卖刀试刀、宝钗产玉、遣晴雯、探雯换袄、双玉听琴、二玉论心、调春戏姨、活捉、打面缸、送枕头、顶灯、扇坟、巧姻缘、查关、鹊桥盟誓、梦榜、薛蛟观画、绿衣女、续钞借银、芭蕉扇、花叟逢仙、草船借箭、削道冠儿、钓鱼子、碰碑、绣荷包、莺莺降香、梅妃自叹、赤壁鏖兵、舌战群儒、血带诏、海棠结社、会玉摔玉、议宴陈园、埋红、望儿楼、须子谱、风流词客、胭脂传、文乡试、饭会、花别妻、怯打朝、盗甲、家主戏鬟、周西坡、李逵接母、谈剑术、拿螃蟹、红梅阁、闹学、离魂、游园寻梦、公子戏鬟、赵五娘吃糠、凤仪亭、趁心愿、骂城、长亭饯别、游寺、风月魁、百宝箱、宫花报喜、八郎别妻、家园乐、盘丝洞、思凡、钟生、姚阿绣、凤仙、僧尼会、访普、百花亭、蝴蝶梦、碧玉将军、三难新郎、连理枝、梅屿恨、蜈蚣岭、坐楼杀惜、草诏敲牙、刺虎、撞天婚、狐狸思春、一入荣国府、石头记、廊会、五娘行路、旧院池馆、得钞傲妻、哭官哥、永福寺、路旁花、打门吃醋、灯草和尚、滚楼、下河南。

15、宝林寺内外僧尼及信众一直挽留卢行者。

16、そして門前に「僧尼不浄の輩入る可からず」の高札を掲げたという。

17、齐、梁以来的大僧正和大僧统,设祠部曹,主管天下僧尼道士的度牒和道?等事。

18、佛教主张出家无家,这也是唐代社会习俗及法律对僧尼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19、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20、九华山位于安徽西部青阳县城西南,方圆约百公里,号称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时期,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

21、宋赵令?《侯鲭录》卷二:“唐武宗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者佛也……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二十六万五百,其奴婢至十五万。

22、后借以泛称黑色衣服僧尼所穿青黑色的衣服)缁林(僧人聚集之处。

23、断:祝发(f?)(断发,后指僧尼削发出家)。

24、实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节”,其原由却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还有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25、又僧尼道士,挟邪左道,不依经律,民间淫祀妖书诸珍怪事,详为条制,并皆禁绝。

26、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

27、恚僧尼之??育,嫉像塔之贵朱紫。

28、后世通行的法衣大略有三种,即(1)律衣,以木兰色的麻或棉布作成,最符合戒律的规定(2)黑衣,是用黑色的麻、棉布或绢布所作的直缀(3)色衣,指一般僧尼在法会时所穿的华丽法衣。

image.png

29、守夏节源于古印度僧尼雨期禁足安居的习俗。

30、僧尼嗣续,香烟萦绕,佛曲动听,鱼磬悦耳。

31、会昌禁佛,共拆寺,兰若四万六千六百余所,所还俗僧尼并奴婢为两税户共约四十一万余人,没收寺院良田数十万顷。

32、据传,当年与歇马庵僧尼情乱,被当朝皇帝以跳火坑检验,结果只留下“十八真人”和“易德仙姑”。

33、又曾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度男女一百二十人为僧尼。

34、来自西藏的20岁僧尼次仁曲泉行程8天赶到甘孜,希望医治已患3年的眼疾。

35、这一带还有许多大寺、古刹,村内有龙王庙、菩萨庙,邻村十里内便有蓬松寺、铁佛寺、曹村庵等知名一方的寺庵,所以又是云游僧尼斋宿的所在。

36、如今的黄龙寺日益兴旺,寺院有僧尼十多位,成为我县宗教与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要接待国内外朝觐观光旅游的客人3万多人次,深受黄龙宗影响的日本佛教界,近年三次专门派人前来拜谒黄龙祖庭。

37、碑文称:“秦州南山妙胜院,敕额古迹,唐贞观二十三年赐额昭玄院、天水湖”,宋太祖建隆元年赐敕改“妙胜院”,将“天水湖”改为“天水池”元符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秦州经略安抚使周渤夜梦该院降龙尊者具天水池,特奏朝廷,“大观元年八月十二日降御封香,令则近祷于天水池佛殿焚香”。世宗为了贯彻以儒教为主的统治政策,以佛教寺院僧尼乃构成国家财政上的负荷为理由,下诏禁止私自出家订立严苛的出家条件,并规定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否则无效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敕额的寺院,一律废毁民间的佛像、铜器,限五十日内交由官司铸钱,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处死。

38、度牒的发给与登记僧尼名籍有关,南北朝既已有僧籍,度牒也可能开始于唐代以前。

39、况四维不张,三灵总瘁,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第12回:“此是僧尼诱人上门之语,而愚夫愚妇无知,莫不奉为神明。

40、当时百济佛法殷盛,‘僧尼寺塔甚多’(见《周书》卷四十九)。

41、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

42、僧籍”是由政府所掌管的登记僧尼名称及出家得度的簿籍,其始见于东晋。

43、是时,朝廷无事,稽古礼文之事,有坠必举,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选清望官专典陈言,以求治道,核守令六事,沙汰僧尼,举隐逸士,事见《太平传》。

相关文章:

  • 僧尼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