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燠:hán y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冷热。《汉书·天文志》:“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为寒暑。”《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奥,亦以风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阴阳相沴,寒燠繆节。” 清 赵翼 《渔塘》诗:“维桑可御寒,维柳可纳凉,寒燠各有资,此亦经济方。”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 成都平原 ,寒燠适中,风物清华,彼此都是外籍,又无聚族而居的排外恶习,自然不会发生嫉视异乡人的心理。”2. 借指时间。一寒一燠,代表一年。 清 陈确 《与刘伯绳书》:“违晤以来,再易寒燠,怀想之私,与时俱增。”3. 指问候冷暖的应酬话。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覩。”4. 犹苦乐。《文选·张衡<东京赋>》:“同衡律而壹轨量,齐急舒於寒燠。” 薛综 注:“寒燠,犹苦乐。”★嘘寒问暖等应酬话。唐.白行简《李娃传》:「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睹。」
1、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夏凉寒燠,随时取适。
2、每晨夕往来定省,无间寒燠,数十年如一日也。
3、故雨?寒燠,无时不得其平;而气化偶偏,必於亢阳伏阴示其象。
4、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
5、左右使令之人,无日不察其饥饱寒燠。
6、裁化偏寒燠,布政周炎凉。
7、同衡律而壹轨量,齐急舒于寒燠省幽明以黜陟,乃反旆而回复。
8、《居室记》:“东西北皆为窗,窗皆设帘障,视晦明寒燠为舒卷启闭之节。
9、⑨寒燠(yù,音玉):本指寒冷与温暖,这里是偏义副词,偏于“寒”义。
10、况此百年宿物,上雨旁风,无所障蔽,严寒燠暑,俱臻极度,胡可久假。
11、清谭嗣同《仁学》十八:“四时不新,何以寒燠发敛之迭更?
12、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睹。
13、宋曾巩《亳到任表》:“使天地人神,莫不顺序;雨?寒燠,罔或违时。
14、寒燠岂如节,霜雨多异同。
15、此寒燠之表也,故曰为寒暑。
16、《宋书?谢灵运传》:“寒燠顺节,随宜匪敦。
17、清陈确《与刘伯绳书》:“违晤以来,再易寒燠,怀想之私,与时俱增。
18、世之能寒燠⑨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
19、>》:“同衡律而壹轨量,齐急舒於寒燠。
20、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睹。
21、《五悲?悲穷通》:“岂期晦明乖序,寒燠愆度,鳞伤羽折,筋挛肉蠹。
22、晋葛洪《抱朴子?吴失》:“阴阳相?,寒燠缪节。
23、唐柳宗元《送从弟谋归江陵序》:“日率诸弟具滑甘丰柔,视寒燠之宜。
24、玉烛比喻四时风调雨顺,寒燠合序。
25、偕伯叔氏佐食饮,问寒燠,眷眷不忍离去。
26、据说,远近百姓,凡水旱疫疾,雨阳寒燠,所祈祷者,必有感应,无不灵验。
27、同衡律而壹轨量,齐急舒于寒燠。
28、《答李大卿孝基书》:“阴阳之道,在天为寒燠雨?,在国为礼乐刑赏,在心为刚柔缓急,在身为饥饱寒热,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他的居室“东西南北皆为窗,窗皆设帘障,视晦明寒燠为舒卷启闭之节”,经常根据天气的变化,启闭窗户,升降帘幕,以此来调节居室的光线和温度。
29、凄凄隔幽显,冉冉移寒燠。
30、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
31、帝心简在,亿姓沾有脚之阳春,寒燠雨?,征四时于咸若,魑魅魍魉驱百邪于远方,茨梁有庆,鸡犬无惊,子母权衡,利尽东南之美。
32、李?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成都平原,寒燠适中,风物清华,彼此都是外籍,又无聚族而居的排外恶习,自然不会发生嫉视异乡人的心理。
33、同怀弟凡五人,官江南时诸弟南来省视,必谨视寒燠,留三四月,为制衣裘,厚以资之,苦家累者授之宅,未婚娶者佐之费,抚诸侄,恩意备至,振其乏困,资其膏火。
34、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
35、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燠,其情一也;或通于神明,或不免于痴狂者,何也?
36、作者把竹子的耐寒燠,抗冰雪的坚贞之性描绘得淋漓尽致。《九日荔轩招泛虎丘观获》诗:“拥楫数回转,松柽变寒燠。
37、唐白居易《策林?立制度》:“故作四时八节,所以时寒燠、节风雨,不使之过差为?也。
38、芒端转寒燠,(愈。
39、此处有许长史的修道住宅及炼丹井,其井两口共一水源,冬季气分寒燠,故曰“阴阳井”。
40、清赵翼《渔塘》诗:“维桑可御寒,维柳可纳凉,寒燠各有资,此亦经济方。
41、薛综注:“寒燠,犹苦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