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fùy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赋税和徭役的合称。中国古代,赋初指兵赋。春秋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秦汉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明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清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六韬·盈虚》:“其赋役也甚寡。”《新唐书·食货志二》:“国家赋役之法,曰租、曰调、曰庸。”《清史稿·食货志二》:“世祖入关,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赋役三年。”2.分配徭役。《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西川节度使高駢筑成都罗城,使僧景仙规度,周二十五里,悉召县令庀徒赋役,吏受百钱以上皆死。”胡三省注:“赋,布也;分布使之就役也。”★赋税和徭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

1、复言:“黔省田土多奇零,国初隶版图,州县卫所等官不谙赋役,任意牒报。

2、请平赋役,民以苏息。

3、恩免: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沿例渴陵、巡狩等重大活动,不分无灾有灾,都按定制给予赋役宽免。

4、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内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5、所以布政使实际掌握全省行政事务、财赋出纳、兴办水利、征调赋役、督促生产;向所辖府、州、县宣布国家政令;向督抚汇报重要政务;每10年将全省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报于户部的职责。

6、所存志书上溯夏商,远略近详,从沿革、疆域、山川、水利、赋役、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政绩、人物、古迹、艺文诸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湖南及其各州县的历史。

image.png

7、明代中叶政府为整顿代役岁费收解手续;在北方推行闻赋役改革办法,与“一条鞭法”同时施行,隆庆初北直隶、山东等处在实行一条鞭法后,还改进收解办法,主要内容为:征收不管解运,解运不管征收,使收、解分离,总收以后按原有各项名目分别留存、解运,称一串铃。

8、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

9、封建国家通过团貌严格控制人民?尤其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丁口。

10、引咎责躬,更为善治,省其赋役,与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悬之急也!

11、共34卷,分图纪、沿革表、疆域志、山水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科贡表、历官表、官绩传、人物传、古迹志、灾祥志、祠祀志、寺观志、摭佚16类。

12、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

13、所以明代黄册又称赋役黄册。

14、一条鞭法的原则是赋役合并为征银两。

15、第二章:分析赋役与流民产生的关系。

16、为逃避赋役,有的侨人隐匿不报户籍,有的则向世家大族寻求庇护。

17、铤以德教化民众,不轻施刑扑,均赋役,清驿递,严保伍,疏壅渠,时号称“小西周”。

18、明清赋役制度,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总甲承应官府分配给一里的捐税和劳役等。

19、后又规定致仕官一般不领取俸禄,但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

20、孝顺可得贵,非乞王免赋役也,故不谢于王。性格温顺可爱,被抱或是梳理毛时不会抵抗。

21、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22、他有经世之才,在巡抚任上,厘奸革弊,抑制豪右,进行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生产的赋役改革。

23、把“格物致知”的“物”扩大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

24、南朝宋以来许多的庶族地主,为了成为世族来免除所承担的赋役,往往向官吏行贿,在世族户籍黄籍中加入伪造的父祖爵位。

25、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26、有时地方用不了多少更卒,也要农民照样出钱,成为一种赋役负担,就称为“更赋’。

27、赋役:租庸调制度废除,唐德宗时行“两税法”。

28、清朝政府通过从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丁银和地粮是清代赋税的基本内容。

29、到了唐末,土地兼并加剧,赋役繁苛,人民相继流亡,许多人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以避征役。

30、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image.png

31、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搜括出来,充作政府的赋役对象,这也是土断的重要目的,而在南朝后期更为侧重。

32、明初赋役大体可分为里甲正役和杂泛差役两大类。

33、晋、宋以降,由于户籍登记多作伪失实,如窃注爵位,虚报岁数,身强而称疾,人在而托死,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因户存之文书已绝,已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役收入。

34、大索的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而貌阅目的则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

35、而汉人赋役严苦?贫者多逃亡入蛮?有的还成了首领?如桓诞。

36、丰州旧治,不居民中,赋役参集,劳逸不均。

37、两汉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赋役政策

38、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

39、侨民主要先安置在侨州郡县,入白籍,可以减免赋役。

40、在赋役令中未作出具体规定的徭役称为“杂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