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fàn xí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语。谓清净除欲之行。 晋 法显 《佛国记》:“王净修梵行,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篤。”《法苑珠林》卷六一:“彼乱己整,守以慈行,见怒能忍,是为梵行;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瞋彼所,是为梵行;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嬈恼,是为梵行。” 明 宋濂 《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 良公 通外内典,梵行清白,荐绅之流皆爱敬之。”
1、建四梵行慈悲喜护诵经念道。
2、四闻法不忘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
3、提倡梵行(清净的行为)。
4、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
5、具足受持诸佛名号,及正法宝藏者;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者;欲得无量智慧方便,令诸众生安立大乘者;为欲修行梵行,得不缺戒、具三聚戒,究竟清净无有毁犯者;欲得诸根完具,无诸疾苦,家属资具悉皆丰足者;欲得破魔绢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拔种种恶见稠林者;若有女人,欲转女成男具丈夫相者;为欲求男女而得男女,求长寿而得长寿者;或当王法所加,欲解脱一切忧苦者;欲得上妙饮食,饱足法味,及种种上妙衣服,一切宝庄严具者;欲行惠施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施来求者;欲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多闻聪利,解甚深义,恒求胜法,常遇善友者;欲受持学处,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者;若有已毁之戒而欲还清净,已尽之命而欲复救续,乃至国界人众,种种诸横,种种诸难,而欲消伏隐没,顺时欢乐者;应当如法,庄严归命药师琉璃光如来,一心精进,修三摩地。
6、太子上族弃舍五欲而修梵行。
7、五未闻能闻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
8、行梵行至等道与涅盘相应。
9、一种法门可以用种种无尽的音声来传达,“恒转理趣妙法轮”,由此展现推动宇宙生命的真理,引导众生进入佛法的正知正见,这就要修口业转口密,对佛的语言功德,要发愿修学,“我深智力普能入”,在音声海中,不管念诵也好,持咒也好,随时都要坚持梵行??持戒、修定、证慧,培养自己般若智慧的成就,开发自性无可限量的潜力,以深入佛法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华严世界。
10、遵修梵行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11、离非梵行,梵行即清净不淫之行。
12、乃至得少饮食于同修梵行之人。
13、因此四心为生于梵天的资粮,故名四梵行。
14、六增长辩才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
15、惟性老尼师缘尽归西后,彼等徒辈均能鼎力扩建梵宇,完成先辈之遗意;尤能精勤梵行,诸务如法,继承先人遗风。
16、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17、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妨碍宗教生活(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18、汝若欲得者,取《涅盘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阿?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检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往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
19、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
20、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21、二摄善法精进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
22、⑹梵行清境││梵行品讲记。
23、行梵行者可以不可以受上二种灌顶?
24、用不知不见不得道行精进。梵行精严,工诗文,能画。
25、《涅盘经?梵行品六》:“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
26、有漏的禅定,也就是不究竟的禅定,如四禅、四无色定、四梵行等是。
27、四求佛法者谓人修习梵行。
28、有梵行,工杂画,墨菊尤佳。
29、善男子,我于无量旷大劫中,为此法故舍诸财宝、头目手足、妻子城邑,修净梵行无悔恼心。
30、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修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
31、次说六界、六入、六识、六比丘快乐法,咒愿六德,求六通等当念戒德具足,六法入地狱,六法生天,六法至涅盘,观六入因缘生灭,不护六根为不修梵行,及记萨遮尼犍子见佛当尽苦际等,共十经。
32、又云:“净修梵行者,是名为长老”。
33、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
34、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
35、二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也。
36、八禁咒厌术九毁菩萨梵行。
37、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
38、时无垢光向诸比丘同梵行者。
39、堂构为润州天乡寺名僧云禅师之侄,笃信佛学,修在家梵行。
40、《感通传》中云“韦将军童真梵行。
41、修供大梵天王佛法,必须有修四无量心,四梵行的发心,才能与大梵天王相应。
42、谗言,认为他才是真正的梵行者。
43、此外,梵天寺里,还有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书写的楹联:“梵行庄严广直德本,天人归仰常转法轮”。
44、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45、佛教传入后,佛教徒尊称常修梵行并能下为物师的僧人为法师。
46、智者了达诸法无不坏灭,应住正法,决定行持梵行。
47、是名获得究竟清净梵行。
48、善男子,我于无量旷大劫中,为此法故舍诸财宝、头目手足、妻子城邑,修净梵行无悔恼心。而且,“是心念念生灭,不待烦恼”,生时与烦恼共生,灭时与烦恼共灭,不能说烦恼心是客。
49、经典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