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锣:dǒuluó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一种发音强烈的小锣,为戏曲及民间锣鼓乐的常用乐器。流行于广东潮州等地。
1、潮州大锣鼓打击乐的主要特点是用大鼓、斗锣、深波、钦仔。
2、所用乐器:管乐器有大小唢呐、笙、笛:弦乐器有琵琶、月琴、筝、大有、胡弦;打击乐器主要用磬、木鱼、铃,其次亦用鼓脚钹、双管、亢锣、花钹、引磐、小鼓灯,大合奏时也只加入斗锣、大钹、苏锣。
3、近日,记者从县文化部门获悉,作为石柱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斗锣”的文本、图像资料整理工作已经结束,县内专家认为具备申报条件。
4、二姐打着了天然气下“赖汤元”,姐夫拧开热水器唤我洗澡,大外甥忙着剖黄鳝,小外甥打开了电视机陪虎儿玩“魂斗锣”游戏……第二天,大姐一家用最上档的火锅为我们接风。
5、当地群众赞誉它的表演特色是“霍县秧歌三件宝,缠丝、花鼓、小斗锣”。
6、打击乐器有板鼓、小堂鼓、大鼓(以上乐器由1人演奏);五锣(由个锣、争锣、尽锣、斗锣和小锣组成,由1人演奏);小京钹、次钹、大钹;三大锣(由马锣、乳锣和大锣组成,1人演奏)。
7、吹管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大笛(横笛)、小笛(俗称箫仔)、箫等;打击乐器有的鼓、苏鼓、中鼓、大鼓、苏锣、深波、斗锣、钦子、亢锣、月锣、大钹、小钹,铜钟,云锣等;拉弦乐器有二弦、椰胡、二胡、胡弦等;弹弦乐器有小三弦、大三弦、琵琶、月琴、扬琴等。
8、石柱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丰厚的少数民族县,很早就有斗锣的传统习俗。
9、土家斗锣”注重比试才艺出众,以技服人,平时“小斗小闹”,正月十五晚上的“月下斗锣”是其比试高潮。
10、俗称小斗锣,铜质乐器。
11、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贫困等因素制约,土家斗锣活动传承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其加以抢救、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12、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其中挎扁鼓的4人,拍铙的3人,击钹的4人,敲铜锣的18人,敲小斗锣的1人。
13、打击乐器有板鼓、小堂鼓、大鼓(以上乐器由1人演奏);五锣(由个锣、争锣、尽锣、斗锣和小锣组成,由1人演奏);小京钹、次钹、大钹;三大锣(由马锣、乳锣和大锣组成,1人演奏)。
14、小锣鼓是大锣鼓删去斗锣、苏锣等强烈而声浊的打击乐器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合奏形式,具有轻快、明朗有特色,如《画眉跳架》等。
15、在上世纪,“土家斗锣”主要流行于我县沿溪、鱼池、枫木等乡镇。
16、乐器的清单:吹奏乐器:大唢呐2支、大竹笛4~8支;拉奏乐器:椰胡2把、二胡2~4把;弹拨乐器:扬琴1把;大鼓、大斗锣:各4~8面;大?、小?:各2副九锣、九仔锣等等。
17、笛套锣鼓包括笛套小锣鼓、笛套大锣鼓和笛套苏锣鼓,笛套小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小巧玲珑的锣鼓点,笛套大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大鼓、斗锣、大钹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击乐,笛套苏锣鼓则是指笛套音乐配上苏锣鼓。
18、小斗锣”是“花身子”手持的道具。
19、王虎村是每个组有一人打板,一人打鼓,一人敲木鱼,一人击斗锣,一人持伞。
20、武套所用乐器:打击乐器有大鼓、低音鼓、斗锣(又称曲锣、班罗,数目八至二十四面不等,但必须是双数)、深波、钦仔、抗锣、苏锣大钹、小钹,各乐器均有固定音高要求。
21、如斗锣音高为所奏乐曲的sol音,大钹、小钹为Re,钹仔为do,深钹为sol或Re等。
22、最早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分工是四人挎扁鼓,三人拍铙,四人击钹,一人敲小斗锣,18人敲锣鼓,表演时可原地、可行进,姿势变换灵活。
23、大锣鼓除大鼓外,锣器较有特色的有钦仔、深波、斗锣;其次有苏锣(形制比马锣大)、亢锣、月锣、大钹、小钹等。快板:槌比中板英歌稍短,仅1.2尺,队员一半执手鼓,执小鼓槌扣击,锣鼓配套是由潮州大锣鼓、斗锣、大钹、钦仔组成。
24、潮州小锣鼓的特点是不用大鼓和斗锣,改用苏锣,其它编制与大锣鼓同。
25、以锣鼓乐为例,最初用于游神赛会或喜庆节日的演奏活动,所用的乐曲不多,鼓只用一个,斗锣四个、大钹二副,或用柿饼鼓一个、小钹一副、月锣一个,伴以唢呐等乐器演奏,演奏鼓点节奏多以二板慢速或快、慢拗槌,或用三板快的招诗(相思)锣鼓,演奏采用曲牌也极其简单。以击鼓为指挥的打击乐和管弦乐为主合奏的称潮州大锣鼓;在潮州大锣鼓的基础上删去斗锣、苏锣等强烈而声浊的打击乐器后而派生出来的锣鼓乐称潮州小锣鼓;有以大、小唢呐或横笛、苏鼓、苏锣、月锣、亢锣和大、小为主的苏锣鼓;有以二弦、椰胡、笛仔和扬琴为主的潮州弦乐;还有以小三弦、琵琶、筝三种乐器的细乐以及庙堂音乐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