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遏:yōngè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壅蔼”。阻塞;阻止。《管子·立政九败解》:“且姦人在上,则壅遏贤者而不进也。”《穀梁传·成公五年》:“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隶释·汉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弥陵隮阻,丘阜错连;隅陬壅蔼,末由骋焉。”宋范仲淹《和谢希深学士见寄》诗:“迴头諫諍路,尚愿无壅遏。”清林则徐《批上海绅民沉泰等呈请常留龙华港大坝截潮禀》:“且蒲、肇、新、李四河,互相贯注,以达吴淞,即由吴淞注浦入海,西来之水不至壅遏,更可并力以助吴淞。”

1、臣正月尝奏:德州河底淤淀,泄水稽滞,上流必至壅遏。

2、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灵枢?痈疡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

3、指寒邪壅遏胸中,胃阳被格拒的吐逆症。

4、它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

5、恒卦;上震下巽,中存乾兑,自天之中,雷动风行,雨泽于下,雷风相与,刚柔相应,皆无壅遏阻滞之患,君子得之,则为恒久之象。

6、②邪浊壅遏,治取中土泻其余:太阴寒湿则应辛温散寒,香燥化湿,佐以温阳健脾;阳明燥热其治宜泻:湿热中阻,宜清泄湿热。

7、夫上书不报者,是留中之渐也;留中不下者,是壅遏之萌也;壅遏不通者,是窃弄之机也;此不可不深长思也。

8、湿热膏淋小肠、膀胱湿热壅遏,小便不利,甚则结成膏淋者,常以本品与小茴相同

9、五年,疏言:“云南府属县引南汁等六河溉田,山溪箐涧水发不常,沙石壅遏,堤埂易决。

10、诸将士苟有异功,必有异酬,力之所及,决不敢壅遏而蔽贤;其有废弛营务,败坏军纪,为我军人所共弃者,军有专律,国有常刑,亦必执法以绳,决不敢姑息而废法。

11、【主治】身热,脉数大,便秘而腹胀,属热毒壅遏者;及疮未出而喘息腹胀,大便不通,烦躁作渴,谵语不安者。

12、因风痰结聚胸中,壅遏清阳所致眩运。

13、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

14、因风痰结聚胸中,壅遏清阳所致眩运。

15、气郁,痞塞不通,积气留结和痰热壅遏等。

16、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遂将匪石之心,冀伸藻镜之用,壅遏末俗,荡涤讹风。《请禁民不举子状》:“至于生子恒多不举,伤天理之和,灭人伦之大,末俗相沿,所在多有。

17、《灵枢?痈疽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向腐,肉腐则为脓。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