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籍:sēngj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指登录僧尼的册籍。唐刘禹锡《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诗:“西游长安隶僧籍,本寺门前曲江碧。”★僧尼之名籍。《仁王经·嘱累品》:「国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贵,灭破吾法,明作制法,一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唐、刘禹锡〈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诗:「西游长安隶僧籍,本寺门前曲江碧。」
1、度牒的发给与登记僧尼名籍有关,南北朝既已有僧籍,度牒也可能开始于唐代以前。
2、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
3、在日寇窃据时代,他与觉力和尚一样,是日本曹洞宗的僧籍,但他们在修持方面,还是保持中国佛教的传统。
4、僧籍”是由政府所掌管的登记僧尼名称及出家得度的簿籍,其始见于东晋。
5、(1641?约1718),本籍广西桂林,僧籍全州,俗姓朱,名若极,出家为僧后,法名原济。
6、都刚,亦称僧录,是佛教界增教名,后秦始置,后废;唐重置,负责掌握全国寺观、僧籍以及增官补授事宜。
7、于是,年方二十,正青春年少的道明,也奉诏脱了僧籍,入伍从军。
8、据《徽县志》载,寺里贮藏的“天下僧人僧籍,明清还保存完好,可能在民国初年才散失殆尽。
9、会昌二年三月,因李德裕上奏,武宗敕令遣散未曾登录在僧籍名册的僧尼,又不许置童子沙弥,这时已略见毁佛的迹象。
10、次年(1392)通知全国各级僧司造僧籍册,拟刊布各寺,使互周知,名为《周知板册》。
11、僧籍即僧尼之籍。
12、这3首作品,都是李斯特与卡罗琳为在教皇手下就任教职而入僧籍,在艾斯特定居的产物。
13、此相当于削除僧籍,故又称摈籍。
14、本因坊家古来入僧籍,据说官面上是不许娶妻的。
15、当亲鸾被流放时,他的僧籍不但被吊销,而且还被冠上一个罪犯的名字:藤井善信。
16、76岁时,忠烈王赐予其冲照之号,被册封为国尊这一国家至高僧籍。
17、全国僧尼的户籍,也隶祠部专管,并置有僧籍的专案。
18、曾於数所大学执教,後入妙心寺派僧籍。
19、禅林中,记载申请出家得度之僧籍簿,称作戒腊簿;依戒腊指示众僧席次之木牌,称作戒腊牌,此戒腊次第,称为腊次。
20、北魏时僧尼须入僧籍,归于僧曹管理。
21、德融回到台湾后,在他的奔走交涉下,申请到了日寇台湾总督府的建筑许可,同时并将善慧和尚编入日本曹洞宗的僧籍。
22、隋大业年间(605-617),道信禅师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
23、12岁于该县圆海寺从加纳法宣出家,入净土宗僧籍。
24、我国的传戒始于晋代,凡是传戒的僧尼或是教徒,均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戒牒相当于僧尼出家僧籍证明书。
25、後以违反出版法,被除去僧籍。
26、禅海输僧籍,珠龛贮古经。
27、然而大敌来隙,氏纲却发足疾无法上阵,高赖无奈想到了已入僧籍的次子六角承龟。
28、僧录原在僧正之下,掌管僧众之人事等,至唐代则置其在僧正之上,统领全国寺院、僧籍,以及僧官补授等事宜。从前宋代僧尼出家时领取度牒(出家僧籍证明书),受戒时领取戒牒(受戒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都由政府颁发。
29、出于控制佛教并以其作为统治工具的需要,中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对佛教的管理,先后设立僧籍制度、度牒制度和僧官制度。
30、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俗称小庙),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
31、《弘明集》卷十二有晋?支道林与桓玄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都可以证明僧籍早已有之,不始于监福曹、昭玄寺,更不始于唐代。
32、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
33、善慧和尚在光绪三十四年时,即被编入日本曹洞宗僧籍,同时由大本山管长委派他为驻台布教师,兼月眉山灵泉寺住持。
34、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
35、披僧籍,高标一道林。
36、在印度没有度牒、僧籍或寺籍制度。
37、日本曹洞宗大本山宗务院,将妙师编入曹洞宗僧籍;曹洞宗首刹永平寺管长日置默仙,聘请妙师为台湾布教师。
38、主要任务为?掌管僧籍,以僧律统辖僧尼,并充当朝廷与教团间的协调者,在官方有关机构统领之下,处理有关佛教事务。
39、」令其负责客堂,掌管僧籍。
40、其后因僧数渐增,庶民常假藉出家以避输课,朝廷乃设僧籍加以登录。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问题。
41、1901年因发刊《佛教统一论》第一编《大纲论》,触犯大谷派本愿寺忌讳,自动脱离僧籍(后仍复籍)。
42、而于僧籍、僧律、寺职等问题,亦偶有论列。
43、十三年,恢复僧籍後,住最乘寺。
44、扬州江阴县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
45、-1524),是为大友氏18代家督,在幼年时就入了僧籍,在肥后瑞光寺出家,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
46、身分录入僧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