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儒:xiānr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先儒所传,皆不其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元黄溍《日损斋笔记·辨经》:“先儒所见,适与前人暗合,而非有所祖述。”《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道:‘……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称已故的前代儒者。《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或曰春秋以错文见义,若如所论,则经当有事同文异而无其义也,先儒所传,皆不其然。」
1、先儒谓孔子作《春秋》而为素王,丘明传《春秋》而为素臣。
2、尤足见涑水之徒,犹有先儒质直之遗也。
3、《南史?王俭传》:“每博议引证,先儒罕有其例。
4、时,看见论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投稿里,还有用‘某校’字样和几个方匡子的,颇使我觉得中国实在还很有存心忠厚的君子,国事大有可为。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5、仁宗亲临太学,面为迩英阁祗候说书,讲说多异先儒。
6、宋时封爵为胶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桃氏;先儒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神农提到,冤家宜解不宜结,尤其朝阳谷水伯心计深沉,坚忍果勇,将来若不成大器,则必成大害。
7、嵬哉我先儒,懿行古今言。
8、文崇庐陵,诗宗晚唐,经则笃守先儒师说”,尤致力于考据、训诂之学。
9、咸云先儒多阙,郑氏道备,粲窃嗟怪,因求其学。
10、元揭?斯《全州学记》:“及期而庙成,乃易夫子十哲像分祠先儒及贤守于讲堂之左右翼,门序轩陛以次咸毕。
11、于经义多所发明,不苟与先儒同异。
12、宋时封爵为泗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高氏;先贤公都子。
13、依则先儒,假文见意,号曰:《释讥》,其文继于崔?《达旨》。
14、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
15、禹则书序畴,箕子衍之,而先儒阐其义几备。此文为丛书序文。
16、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⑿;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17、唐李翱《陵庙日朔祭议》:“盖遭秦火,《诗》《书》《礼经》烬灭,编残简缺,汉乃求之先儒。
18、缙天资介特,博极群书,剖析疑义,多先儒所未发。
19、易正义序论十翼云:“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
20、他引宋元之际王柏之言,对这种“自得”的实质与危害作了深刻揭露,指出“孟子之所谓自得,欲自然得于深造之余,而无强探力索之病,非有脱落先儒之说,必有超然独立之见也。
21、乃先儒以为地位高者之事,非浅学可几,学者只合说“克己复礼为仁”。
22、道:‘一部礼书,一部字书,一部乡约书。本之家法,参取先儒礼书,定为祭礼行之。
23、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斯固有功矣。
24、其文章布置谨严,授据精切,剖皙经史疑难,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
25、明朝通称先儒朱子,崇祯十五年因诏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汉唐诸儒之前,特称大贤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十哲之次。
26、率以功名富贵自许,而梦孙言独如此,烈祖以为不情,不之许也,求不已,而补天长令,烈祖先持告身示之曰:今日受此,明日趋走庭下矣,此素志矣,庸何伤,乃授之,至天长,吏白县署正寝有淫厉,不可居,梦孙不从,是夕,果有怪并出,梦孙起焚香曰:梦孙受命为令,常治事于此,鬼神有祠庙丘垄,胡不各归其所,吾行不欺暗室,奚畏君等,语讫,皆敛迹,梦孙治线宽简,吏民安之,逾年,弃官去,县人号泣,送之数十里,还家,事继母尽孝,早暮洁衣冠,视膳羞,母食彻,为诸生讲礼,凡至疑义,辄敛衽曰:此科先儒犹多异同,梦孙安敢轻言,诸君自择所长可也。
27、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
28、酌先儒冠昏丧祭之礼,行之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陆九龄)从父兄读书讲古。
29、先儒于唐代时就有画像,后改为木主,题“先儒某子某神主”。
30、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31、《豫章学约》,并自述《劝学浅语》,训迪多士,奏请先儒游酢从祀文庙,位在杨时之次,闽中正学为之振兴”。
32、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以弘儒训,以重儒教。
33、清识过人,至如往哲微言,《五经》奥义,先儒未悟者,绾一览究其精理。
34、於经义多所发明,不苟与先儒同异。
35、裴?以东晋徐广《史记》校本为本,“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
36、先儒所谓过去未来,徒放心耳。
37、入祀弘道祠,为台北孔子庙在1919年办理最后一次先儒入祀至今,第一位入祀的人物。
38、【示例】明?高攀龙《答叶台山书》:“宁守先儒之说,拘拘为寻行数墨,而不敢谈玄说妙,自陷于不知之妄作。
39、【示例】清?顾炎武《答汪苕文书》:“《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
40、早岁撰成《尚书易解》,“甄综诸家疏释,比考异同,定以已意,先儒不决之义,得尽明矣”。
41、初随俗看性理,雅不服朱子,后读《朱子语类》,始知先儒俱是天下第一等人,但未免大醇小疵。
42、在匡超人进京途中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大肆地吹牛撒谎:“我的文名也够了……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者‘先儒匡子之神位’。
43、韦绶,唐穆宗以绶精粹辩博,有先儒之风,可作秩宗。
44、之学,博极天下之书,而约之于至精,剖析经史疑难,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属,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
45、分沟洫、畿封、邦国、都鄙、城郭、宫室、职官、禄田、贡赋、军旅、车乘、礼射、律度量衡十三门,取司马法、逸周书、管子、吕览、伏传、戴记诸古书参互考证,合之书、诗、礼记、三传、孟子,先儒所病其?牾者,无不得其会通。
46、诸先儒之聚讼,至是涣然冰释。
47、词章,技之小也,今又非《骚》《选》之文,而淫哇浅俚矣,此宜忧世之士,所以悼道之湮郁而慨然有感于先儒之教,象而祠之,尸而祝之也。
48、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
49、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怕、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他主张简化繁琐的封建礼仪,改革社会弊俗,“尝约先儒礼论酌立丧祭仪式,又疾女子裹足为弊俗,请禁未果,皆自行於家”。
50、先儒黄道周字幼平,明时人,明末殉节。
51、流传既久,鱼鲁杂糅,篇第错落,致难卒读,因以聚珍本为主,而辅以张惠言读本,□文绍刻本,缺文错简,重加厘正,又复采到代之旧文,及先儒之成说博稽旁讨,通究本末,篇义章句,皆栉梳而理解之。
52、大成殿前建有东西二庑,放置着历代先儒哲人牌位。
53、【示例】明?徐霖《绣襦记?正学求君》:“效先儒入室升堂,淑诸人凿壁悬梁。
54、然先儒多引大荒西经云弱水云有二源,俱出女国北阿耨达山,南流会於女国东,去国一里,深丈馀,阔六十步,非毛舟不可济,南流入海。
55、《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李宪等本章句家,见元感诋先儒同异,不怿,数沮诘其言。
56、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治学主宋学而不鄙薄校勘、训诂。
57、请问这先儒旧文,后面有没有诗?
58、昭公十八年疏也称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
59、宋人刘克庄有《杂咏一百首?郑司农》称赞《毛诗笺》说:“新笺传后学,古诗在先儒。
60、昌期该洽过人,著撰虽多,然所学杂驳,又好排斥先儒,故为通人所罪,而其书亦不行。
61、但他也有《先儒》一类语录式和《题何秀才诗禅方丈》一类颂偈式的诗歌,而且应酬叠和之作太多,率尔成章,不免疏于辞采,缺乏性情。
62、也就是说,古代先帝间有内在的联系,《左传.昭公十八代》注:“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
63、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始祖诏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64、然先儒之论人生上达之道,则不喜分为斩截之项别、阶段、与步骤或层级而说之,恒直下通真美善神圣为一体,以主宰吾人之此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