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急后重:lǐjíhòuzhòng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指腹痛欲便而不爽,且便时肛管有沉重下坠的感觉。常见于痢疾、痔疮、肛裂、直肠癌等症。《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热痢》:“热痢当归芍药汤,里急后重服最良。”《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那痢疾又是禁口痢,里急后重,一天到晚都痢不清。”
1、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2、里急后重时发生恶心和呕吐
3、往往病久结实于肺胃之间,或只暴病全无泛滥者,服药下咽即仰卧,顿然百骸安静,五脏清宁,次早先去大便1次,其余遍数皆是痰涕恶物,看什么粪,用水搅之,尽是痰片粘涎,或稍稍腹痛,腰肾拘急者,盖有一种顽痰恶物,闭气滑肠,里急后重者,状如痢疾,片饷即已,若有痰涎易下者,快利不可胜言,顿然满口生津,百骸爽快,间有片时倦怠者,盖因连日病苦不安,一时为药力所胜,气体暂和,如醉得醒,如浴方出,如睡方起,此药并不洞泄刮肠大泻,但取痰积恶物,自肠胃次第而下,腹中糟粕,并不相伤,其推下肠腹之粪,则药力所到之处,是故先去其粪,其余详悉,不能备述者,当自知之。
4、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腹泻,里急后重。
5、压迫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等直肠症状。
6、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
7、腰痛气滞,里急后重,少腹(?
8、直肠淋病的症状为肛门内灼痛,排便时加重,并有里急后重感和大量黄白色带臭味的稀淡分泌物自肛门流出,有时带有血丝。
9、腹痛范围广,无固定压痛点,腹泻一般为水泻,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
10、排便时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里急后重,见于痢疾、脱肛,属湿滞大肠或脾虚中气下陷,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11、常见症状为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混有黏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
12、证见食滞,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纳呆,口中浊秽,舌苔厚腻。
13、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痒或疼。
14、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
15、利下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16、腹泻时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病人可因腹直肌痉挛而引起腹痛。
17、该病以血性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有反复发作的趋势;
18、适用于湿热积滞成痢,里急后重和脘腹痞胀较重的患者。
19、肛门直肠淋病的症状为肛门内灼痛,排便时加重,并有里急后重感和大量黄白色带臭味的稀淡分泌物自肛门流出,有时带有血丝。亡阳证的表现,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点。
20、如病程稍长、就会出现里急后重,拒食、消瘦、迟钝及等症状。
21、对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可配马齿苋、一见喜等药同用;皮肤瘙痒,可配?草、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蛇虫咬伤,配野菊花、半枝莲等,既可煎汤内服,又可捣烂外敷。
22、直肠肛门部明显瘙痒、刺痛、烧灼感、压迫感和充盈感,排便时加重;有里急后重,常常有大量分泌物由肛门流出,黄白色,有臭味,稀淡如奶,有时带有血丝。
23、【主治】赤痢下血,里急后重,连月不愈。
24、凡是被他的独门暗器射中的小孩则会出现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腹痛伴高热,反复惊厥,嗜睡、迅速发生休克、昏迷、病死率高。
25、肠道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暴发性水泻、里急后重(肛门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伴疼痛,一直想要排便)及腹部绞痛。
26、重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27、腹胀满,拒按喜冷便秘为阳明燥实,喜按喜暖或见便溏为脾虚失运;腹部跳痛,多为内痈;小腹痛,多为疝气,肝经病,妇女经痛;腹部绕脐而痛,为阳明腑实,虫痛,虚寒;里急后重,为痢疾,脱肛;肠鸣腹痛,为水湿,肠内有寒;脘腹胀满,为水肿,气鼓,血鼓。
28、不同,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之证。
29、直肠脱垂(脱肛)疼痛限于肛门局部,伴有溃疡,夜间安静时更痛,虽病变发展而加剧,可出现便意频繁、里急后重、大便失禁、粪便细窄并带有脓血分泌物等症状。
30、下利秽臭,胸脘烦热,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31、用于大肠湿滞、寒热凝结引起的红白痢疾,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腹中作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