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愚:xiàyú 基本解释:[thestupidestperson]最愚笨的人臣虽下愚。——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释:1.极愚蠢的人。《论语·阳货》:“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后汉书·李固传》:“固狂夫下愚,不达大体。”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尽矣,自非下愚不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枉了你是个读书明理之人!这种不过是下愚所为罢了。”2.谦词。用作自称。三国吴华覈《奉敕草对》:“猥命草对,润被下愚。”《红楼梦》第一二○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絶。”★◎下愚xiàyú[thestupidestperson]最愚笨的人臣虽下愚。——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极愚笨的人。《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渐渍荒沉,往而不反,下愚之蔽也。」自己的谦称。三国吴.华核〈奉敕草对〉:「猥命草对,润被下愚。」《红楼梦.第一二○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绝。」
1、毕竟惟有上智下愚者才能做到心无所扰,这世上还是中庸者居多,想法多、顾虑多、问题多,遇事便容易瞻前顾后,这可不是一个士兵应有的心态。
2、[雁儿落]他曾笑孙庞真下愚,论贾马非英物;正授着征西元帅府,兼领着陕右河中路。
3、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以有智慧故故不移,如舍she3利弗者是;下愚以无智慧故故亦不移,如周利盘陀伽者是。
4、奈鄙人下愚不移,致有今日。
5、尤其是后两句,以对句出之,其中“未必”一词,出语活脱,阐明事理未加绝对化,颇具一种深刻的哲理和朴素的辩证观点,是对儒家一贯鼓吹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大胆否定。
6、父是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是中国统治阶级最为津津乐道的上智下愚理论之一,而市井百姓也跟着兴味盎然地瞎起哄,实在够没趣的。
7、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8、民间文学并非属于某一阶层或某一社会或某一教育程度或某一种年龄的人,而是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上智下愚所共有的,都喜爱的。
9、而躬孝友,父瞽■顽,母?,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
10、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便是上智与下愚不移;……
11、脱下愚不移,事在言外,如或有之,可临时议罪,何用豫制斯条,用为训诫。
12、上智下愚、官贵民贱。
13、墨子认为,人性并不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上层统治者也可能有“不肖”之处,下层的“农与工肆之人”也可能有“贤能”之处,因此,“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应选贤与能,使才德之士上,不肖者下。
14、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那一等本下愚假扮做儒,他动不动一?地谎喳呼。
15、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
16、耳目根于心,聪明发于外,上智下愚,自此分矣。
17、毋庸置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陈旧落后的东西,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和“尊尊、亲亲”等宗法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感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形而上学、唯心论、先验论哲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伦理及“三从四德”之类,重人治轻法治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特权思想,特别是长期形成的“朕即国家”的专制主义传统,一学独尊、文网周纳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等,都是阻碍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理应予以批判和清理。
18、新时代封建王朝忠实卫道士!这与“唯上智下愚不移”论调如出一辙。
19、他否认“惟上智下愚不移”,强调只要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变成聪明人。
20、《孙庞斗志演义》(又名《孙庞演义》、《前七国志》),是成书于明末的章回小说。[雁儿落]他曾笑孙庞真下愚,论贾马非英物;正授着征西元帅府,兼领着陕右河中路。
21、《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
22、回到大石龛里,孔子让随行弟子席地而坐,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训话:“……我们总认为上智下愚,实际大智大勇却在民间。
23、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父瞽顽,母?,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
24、祖宗云:惟上智与下愚者不移。意思是,只有最聪明和最傻的人才能坚持到底,矢志不移。
25、孔子那一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忠告,让无数帝王将相席耳恭听、顶礼膜拜。
26、若按此满服垂辫,华夏将成异族,中国将不再是中国,我等将不再是炎黄子孙,尽皆沦为异域外人也!以在下愚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27、虽然雨村如他自己所言,“下愚不移”,难得一笑相逢,尘凡顿易,但甄士隐对他似乎有“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的耐心,最终让他在急流津觉迷渡口,忏悔平生,听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虽不能全然明白,却也十知四五”,于是走出名立场,归结《红楼梦》。
28、经过五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熏陶的中国人,形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上智下愚”的传统管理文化和高度森严等级制、塔式管理模式,众多层次的中层管理者在这样的体系中可以相对承担较少的责任和风险,实施大幅削减中间管理层的扁平化管理必定会受到他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抵制;长期奉行的管理幅度理论也将影响扁平化管理的实施。
29、少了传统套路的上智下愚,但是让人更能接受和理解。
30、爱生而败仁者,其下愚之得欤?
31、《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32、认定“惟上智下愚不移”,恐怕是偏见;但要想在家教方面另辟蹊径,有所创新,无疑需要基本的门槛。
33、要其为术,足以惑下愚而不足以启上智。
34、如儒家思想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35、;还胡说什么“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奴隶主是天生聪明的上等人,奴隶是下等的愚民,永远不能改变。
36、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37、当年,在!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叫日月换新天”的口号下,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潮流里,人们在!与人斗”的同时还!与天斗与地斗”,移山填谷甚嚣尘上,围海造田汹涌澎湃,拦江截流横空出世,伐木毁林此起彼伏,竭泽而渔虎视眈眈,杀鸡取卵大有人在……愚公诱惑着激情燃烧、勇敢中带点鲁莽的人们,年复一年地实践着!征服自然”的良好愿望,无意间留给自然和子孙淋漓的伤痛。
38、《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提法真的是“封建”糟粕吗?
39、《旧唐书?魏元忠传》:“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
40、上智下愚,谓之不移;中庸之流,要在教化。
41、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42、上智与下愚不移”、“天下有道庶民不议”的封建等级观,是走资派意识形态的基础。
43、同样道理,那些“愚者”、“不肖者”,固然因经济贫困或文化鄙陋无能力,而且一旦他们有望超越圣人设教或社会阻障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界限(《论语?阳货第十七》卷第十七),上升到“知者”、“贤者”的地位,也一定无例外地不屑为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