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píngzè 基本解释:[levelandobliquetones]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详细解释: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体诗词和骈俪文所用字音必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一个是秀才,却是八股朋友,作起了八韵诗来,连平仄都闹不明白。”★◎平仄píngzè[levelandobliquetones]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中古四声中的平声。仄,中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旧时写作韵文,用字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其合于格律。【造句】写作新诗较自由,没有平仄格律的限制。★平,四声中的平声。仄,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旧时写作韵文,用字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其合于格律。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四》:「凡表启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或八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两句一韵,必多寡匀停,平仄递用,方为得体。」

1、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2、大石调用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九声;高大石调用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九声。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

3、古汉语的平仄、韵脚在译文中荡然无存,东方韵律之美的丢失,无疑成为一种难以挽回的缺憾。

4、香浅春无际,弦歌逶迤。平仄韵律,渐次清晰。唐僧不爱,怎知人间悲喜。那一季,花开荼蘼。章珈琪

5、使汉字的平仄、音调有规律或者周期性地进行变化,从而造成音韵上的和谐优美,达到音乐美的效果。

6、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韵。

7、语音上,食品、药品广告语言呈现出音节匀称、平仄协调、音韵和谐的特点;

8、冷月凝霜,寒夜氤氲着悲凉的气息,波光滟滟闪动人生之韵,平平仄仄,尘世的起起落落,都将被黑夜吞噬,消亡。

9、谓创作诗歌时谋篇布局协调平仄等。

10、对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联系的研究,其倾向性多为音律、平仄、歌辞等微观方面;

11、平仄韵递转,难在平韵再转仄韵时,二言叠句必须

12、除了农事,和乡村谁还有资格谈论春天春雨来与不来,毫不影响我们诗歌的平仄和韵脚。

13、后来沈加以丰富发展,增补新调,各调列举不同格式,分别正字、衬字,注明平仄声调,成《南九宫十三调曲谱》22卷,规模较备,但取例和论断也还有不够精确之处。

14、范光陵创始了新古诗运动,以新诗写旧诗,即不拘平仄,二、四句末有自然韵律,使诗全民化与大众化,已成为中国三大诗派之一。

15、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16、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梁武帝诗歌的音律平仄情况。

17、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

18、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

19、また、五言絶句についても、古詩に近い雰囲気を持つものとされ、平仄の規則は他の詩形ほどには厳格には問われない。

20、即使作者殚精竭思,有时也难免出现新造词语、割裂词汇、颠倒字序、改变成语、搭配不当、平仄不谐、对仗不工、失粘失对等现象。

21、和初唐“上官体”的声韵技术和对偶技巧完善地结合起来,由词义的对偶扩大到字音和句法的对偶,既注意平仄的协调,有符合粘连对仗的规则,为唐代律诗创作提供了规范的形式。

22、上海话大致分为平仄入三声。

23、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骏马惊白发,险侠神驼飞翠翎”改成了“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这使得这两回回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

24、该文设计的程序可以十分方便地自动、准确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律。

25、至于语言明丽,铺叙生动,音声和美,情思宛转,以及逐章转韵、平仄相间的格式,承受自元、白“长庆体”,也增添了诗的魅力。

26、现代汉语不讲平仄,以四声论之。

27、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叶韵)。

28、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平仄极不和谐。

29、更叫人钦佩的是,行文合辙押韵,平仄中规中矩,无深厚古典文学造诣,绝写不到如此程度。

30、间韵诗,又称平仄两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

31、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才能产生节奏,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

32、迄今邈然已有千载,是由律诗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分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3、第一首作律诗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联与联相“粘”的平仄不合规律。

34、在没有器乐伴奏的金钱板演唱中,唱词的韵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末一句押上同韵的字,并分清平仄声,唱起来才顺口,不倒字,听起来才悦耳。

35、和他们的近体诗相比,竹枝词在韵脚的使用上比较严格,但在平仄和对仗上就比较自由,不受近体诗的束缚。

36、méi píng zèㄇㄟ?ㄆㄧㄥ?ㄗㄜ?没平仄方言。

37、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38、以上两例诗句和三例都是以律句格式对鱼竿韵格式,由此可见鱼竿韵仅是连平概念,其实与连仄无关,但由于对联讲究的是平仄和谐、上下声律相对,这才将连仄概念引入对联声律鱼竿韵之中。

39、由于一些字和词的写法相近,懂日文还是有些帮助的,但是在中文的发音特别是平仄四声方面,我的日文基础却一点不灵。

40、按,张泌词,前段起句[腻粉琼妆透碧纱],腻字仄声;第三句[金凤搔头坠鬓斜],平仄全异;後段起句[倚著云屏新睡觉],云字平声;第二句[思梦笑],梦字仄声;第三句[红腮隐出枕函花],红字平声,隐字仄声。

41、六个韵字都在同一韵部,构成平仄通协格。

42、例如我们通常讲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出句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第二种格式,出句关于三位拗在四位进行了救;再如泰安泰山楼联“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出句第二分句也是上述第二种拗句格式,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又如洛阳邙山吕祖阁联“东南瞻?岭,千层翠黛朝更凤阙===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出句第二分句就是上述第一种拗句格式,对句第二分句完全按照相反律来安排平仄的,是第一种拗句的第二种格式相反律格式。

43、伊玛堪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语言合辙押韵。具有通俗、口语化的特点,合辙押韵,平仄公明,演唱上口。

44、南北路山歌都以七言为一句,有平仄、有押韵。

45、古人对语音相当考究,汉语的特点有八音,尖团音,做诗词有平仄,并最早使

46、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47、每调各注其源流,每字各图其平仄,每句各注其韵叶,分?节度,穷极窈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

48、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49、d.平仄交错:在阕内平,仄韵交错使用,如《相见欢》《调笑令》《定风波》等。

50、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

51、况‘风轻云淡近午天’七字之中,未必言言合律,或是阴阳相左,或是平仄尚乖,必须再易数字,始能合拍。米芾来时,春光正好,花园里繁花似锦,如绯云飘来,清气袭人,于是诗人吟道:风轻云淡舞天春,花外游人载酒樽。

52、其不但平仄协调,且胜在自然,意境韵味直追原句。

53、军政府要不要我们,谁也没平仄。

54、关于白话联的平仄

55、其余平仄,参校周德清、司马九皋两词。

56、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57、唐词格式全同,惟句中平仄颇多出入。

58、一句肯定的句式加在橘子洲头的诗句里,加在岳麓书院的敬仰里,加在一条条横平竖直四通八达街道的平仄里,形成了长沙无法紧密联结不能割断的生存秘穴。

59、读不送气清音;通泰片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

60、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61、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

62、每句话内部则注意词语平仄相间,听来觉得不仅掷地有声,而且富于感。

63、沈文通未知杭州时,有士人任康敖,即作《薄媚及狐狸》者也,粗有才,然轻薄无行,尝与一娼哄,亦墨其面。此词仄韵中入平韵,亦是本部三声叶,与大曲《薄媚》入破第一词大同小异,惟《虚斋乐府》有之,其平仄无别首宋词可校。

64、【感皇恩词牌】(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65、平仄是律诗格律要求的重要因素。

66、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67、这一部分主要对店名的音节、平仄搭配、双声叠韵和叠音词进行分析。

68、新编中学语文教材选了比较多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涉及到平仄、押韵等许多音韵学知识。

69、一位身穿灰色半旧棉布长袍的教书先生左手里捏着一本厚厚的书,正摇头晃脑,一声三叠,平平仄仄地诵读,右手里握一把三尺有余的生铁戒尺,油光漆亮。

70、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71、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72、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宾白》:“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

73、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如京剧的尖团字、上口字、平仄音的念法。

74、泥土和水  这两唇间唱出的民歌  上及天籁  下触根须  远时,在辛稼轩的词中押韵  近时,领动我的心跳  歌声长一寸  秧们就蹿高一寸  蛙歌,你最高的音域  标出了十月丰收的刻度  蛙歌,平平仄仄的歌声  自农历深处响起  听啦,听啦!

75、而一首诗多次转韵,常是平仄韵交替使

76、在照顾字音的自然平仄的同时,特别留意字义的轻重,依照朗诵的原则考虑旋律的进行。

77、林岫同志来信指出了平仄不和谐之处,并批注了意见。

78、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