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奏院:jìn zòu yu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唐 宋 时官署名。 唐 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 大历 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 宋 初沿 唐 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 南宋 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 元 代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大驾初驻蹕 临安 ,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輳,又剏立官府,扁牓一新。好事者取以为对曰:‘鈐辖诸道进奏院,详定一司勑令所。’”《文献通考·职官十四》:“ 唐 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 大历 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官。 五代 以来,支郡不隶藩镇,补人为者,听其置邸隶藩镇者兼掌焉。 宋 缘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则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 太平兴国 六年,诸州罢知后之名,简知后官,得 李楚 等百五十人,并充进奏官。命供奉官 张文璨 提辖诸道进奏院,监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掌受詔敕及诸司符牒,辨其州府军监,以颁下之,并受天下章奏案牘状牒以奏御及分授诸司。中兴以来,隶门下后省给事中点校,讫 乾道 九年,依旧隶后省,合传报事,令后省録以报行。”

1、曾?《类说》卷二引《名臣传?杜衍》:“衍在中书,权幸欲去之,以舜钦监进奏院市故纸监临自盗除名,以撼动衍,衍亦以此求退。

2、诸司举为邑最官,召赴都堂审察,差监行在都进奏院。

3、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4、时监进奏院,循例祀神,以会乐娱宾。

5、元年(1131),以朝奉郎监都进奏院。

6、公元1219年(嘉定十二年),监都进奏院。

7、进奏院会,醉作《傲歌》,黜监复州酒税。初宰连江县,晚始登朝监进奏院,迁太府簿。

8、’”《宋史?刘奉世传》:“先是,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四方;而邸吏辄先期报下,或矫为家书,以入邮置。

9、进奏院状的发行机构是进奏院。

10、端平初,入监都进奏院。

11、因此,对进奏院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12、先是,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四方。

13、嘉定七年,(公元一二一四年)入监进奏院,慷慨尽言。

1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15、唐藩镇于京帅置上都知进奏院,掌报递章奏,承转诏令。

16、嘉定三年(1210),监都进奏院。

17、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18、地方奏章、上贡、进奉等也以进奏院为中转站上传中央。

19、这些进奏院并不受中央政府管辖,而是对地方节度使负责。

20、绍熙五年,以京镗荐,监都进奏院,迁司农寺主簿、秘书郎。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宋代进奏院状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

21、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

22、在宋代,邸报、进奏院状几种名称都是通

23、唐柳宗元《?宁进奏院记》:“川流环运,以达政令。

24、汉时,郡国守相置邸长安,唐诸路大使皆有进奏院,宋真宗时置朝集院於京师,凡升朝官到阙,并馆於院中,官给公券,兵士随直,惟可至朝堂省部,不得他往,此法亦善。

25、下设上、下、封驳、谏官、记注五案,分理杂务,领通进司、进奏院。

26、宋法律制定后,统一由进奏院递送传达,采取榜示公告的形式公布于众。

27、苏子美坐进奏院事谪官,後死吴中。

28、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

29、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30、宋秦观《代谢敕书奖谕表》:“今月日进奏院递到?书一道。

31、淳熙十二年(1185),监都进奏院。

32、这种文告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33、大历十二年(777年),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image.png

34、坐苏舜敛进奏院祠神饮酒事,出通判海州。

35、举荐他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36、审计院、官告院、进奏院合称六院。

37、苏舜钦在范促淹的推荐下,改任集贤馆兼理进奏院。

38、通过进奏院窥伺朝廷,胁制朝廷的情况,使它成为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对州郡直接控制的机构。

image.png

39、绍熙五年(1194)由京镗荐监都进奏院,迁司农寺主簿、秘书郎。

40、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41、十四年,监行在都进奏院。

42、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于唐代藩镇的各项具体制度如军事体制、军将职级、财政体制以及监军制度、辟署制度、进奏院制度都有深入的讨论。

43、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

44、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