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水位:kūshuǐwèi 基本解释:地面水流近于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而维持比较稳定且较低的水位。多产生于流域内少雨季节。也有依据历年观测资料确定一上限,低于此限的水位即称枯水位。●详细解释:地面水流近于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而维持比较稳定且较低的水位。多产生于流域内少雨季节。也有依据历年观测资料确定一上限,低于此限的水位即称枯水位。
1、同时兼顾上、下游洪水位和枯水位确定总体布设,设置导流线。
2、经过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冲刷,枯水位以上护岸工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1999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对观音矶护岸工程进行整治。
3、经测定,唐鱼腹高,相当于涪陵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
4、狭窄,洪枯水位变幅大,厂房采
5、东桥头台枯水位高14.7米。
6、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约1 0年为一周期,与石鱼的记录甚为吻合。
7、引河底宽30m,挖深至设计枯水位以下3m,开挖断面面积为原河的1/25~1/17。
8、天生桥水电站正常蓄水位785米,至下游大藤峡枯水位23米,可获得落差762米。
9、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周期约为10年,于石鱼的记录破尾吻合。
10、河床枯水位高程1011m-1012m,水面宽80m~100m。
11、河道常年水位1.3-1.5m,枯水位0.8m,历史洪水位3.40m。
12、由于河床窄,涨水过程在1?3h即能形成暴雨洪峰,洪枯水位差达lOm以上,截流标准为五年一遇,其流量为94,3m3/s,11月下旬进行。
13、河水最高水位是20.60米,最枯水位是7.87米,河流的最大流量为2710m3/s,最枯流量为0.68m3/s。
14、在江河、湖泊的某一地点,经过长时期对水位的观测后,得出的,在一年或若干年中河流水体枯水期的平均水位,称为枯水位。
15、河流水量大,汛期长,洪枯水位差较小,水量较平稳。
16、家园站历史最高水位8.12米(1964年6月17日),洪峰流量1113立方米/秒,历史最枯水位2.7米(1963年4月14日),流量4.5立方米/秒。
17、据史载,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 63年),当地已经用其作为水文标志,形成了长江枯水位的早期档案记录。
18、石梁上的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
19、坝址处河谷狭窄,两岸山坡陡峻,枯水位宽20余m,枯水位以上200m处的河谷宽度为200余m,坝顶处的河谷宽高比仅1.6。
20、府河全靠上游降雨来水,洪枯水位相差悬殊,大旱年份则河水断流。电站采
21、长江上游 出现罕见特枯水位 据新华社重庆2月1 1日电(蔡敏、石家荣)长江上游连日来出现罕见特枯水位。
22、古代长江中游枯水位的石刻标志。
23、选择牛鼻子坝址,枯水位约2018M,可以作为高方案衔接梯级。
24、河床枯水位高程1011m~1012m,水面宽80m~100m。
25、洪枯水位的变差很大,可达几十倍或更大。
26、在上段七星关站水面宽约30~40米,至下段洪家渡站水面宽70~140米,平均水深0.8米,一般年份洪、枯水位变幅约12米。
27、这样,到下一次枯水位时就会看到槽道的分布面目全非,有的槽道作了大幅度的迁移,因此这种河道也称为游荡型河道。
28、石鱼只刻记枯水位等。
29、根据实测地形和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葛洲坝枢纽运用后宜昌河段的河床冲淤变化、推移质和床沙的粗化以及枯水位的变化。
30、河道常年水位1.3-1.5m,枯水位0.8m,历史洪水位3.40m。
31、三峡蓄水以后,宜昌断面的来沙量降低,河床发生冲刷调整,枯水位将发生相应变化。
32、自葛洲坝修建以来,宜昌断面枯水位明显下降。
33、一般年份,然乌湖洪、枯水位差2-3米。
34、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35、阿墨江源头(高程1500m)至忠爱桥坝址(枯水位高程735m)的干流河段,河段全长166.47km,由上至下流经景东、镇沅、新平和墨江等县。
36、中下游,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140?1900米,最大水深2.6?6.0米;枯水位时最大水面60?145米,最大水深0.7?1.3米。
37、与此同时,长江干道从汉口到南京,均出现历史罕见枯水位,部分江段甚至出现船舶搁浅的情况。
38、岛屿面积随丰、枯水位变化于0.8-1.2平方公里之间。
39、洪枯水位变幅大,洪水频繁,危害颇大。
40、并从中得出长江上游每隔3年或5年就有一次枯水发生;10年或数10年就有一次较枯水位、600年就有一次极枯水位出现的结论。以后进入开阔的平原区,中高水位时最大水面宽170?290米,最大水深2.2?5.2米;枯水位时最大水面宽10米,最大水深0.1米。
41、二年)以后的枯水位石刻记录163条,是可贵的历史水文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