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诤:jiàn zhèng 基本解释:[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谏诤即见听。——《汉书》●详细解释:直言规劝。《韩诗外传》卷十:“言 文王 咨嗟,痛 殷商 无辅弼諫諍之臣而亡天下矣。”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歷观 秦 汉 以及 五代 ,諫諍而死,盖数百人。”一本作“ 諫争 ”。 叶君健 《自由》十四:“ 吴春茂 说这番话的态度,正如一个忠臣在对皇帝进行谏诤一样,语调非常诚恳。”★◎ 谏诤 jiànzhèng[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谏诤即见听。——《汉书》★ 谏诤见于[孝经]第十五章[谏诤章],文字是:「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话是在曾子听完了孔子所阐述的慈爱、恭敬、安亲与扬名等孝道中的几项基本道理后,又问孔子,为人子女者,若一直顺从父母的话语,能不能算是孝道?孔子听了立刻连说「这是什麽话!」也就是认为曾子的意思是大错而错的。于是说明:无论是天子、诸侯、大夫、士或普通人,都需要有能在旁谏诤的人,才不致陷于不义之地。为人子者若只是一味地曲从父母,并不是真正的孝,而是当父母有不对之处时,必须提出自己的谏言,劝父母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孝。 不过为人子者在对父母提出谏诤时,态度和言辞应该有特别注意之处。[论语.里仁篇]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礼记.内则]有:「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父母和子女有长幼之别,父母有过错时,为人子女者在劝谏时仍应保持态度和婉;言辞谦逊,以免伤害父母的尊严,也避免失去子女应有的礼貌。如果父母不接受自己的意见,子女也不应因此而产生怨怼,可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进谏言,以求父母能够接纳,这是在劝谏父母时,所应特别注意的。--作者:方永泉 ★直言规劝在上位的人。《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
1、汉?班固《白虎通?谏诤》:“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仁之性也。
2、昨外臣谏诤,竟遭惨死,此事如何是好!
3、愿陛下惩艾前事,开谏诤之门,天下幸甚。
4、宋书?又与琰书曰:“昔景和凶悖,行绝人伦,昏虐险秽,谏诤杜塞,遂残毁陵庙,芟刈百僚,纵毒穷凶,靡有纪极。
5、于是有了「直言极谏」这个词,意思是「正直的言论谏诤」。
6、白虎通?谏诤引《孝经》:“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7、忠良之臣,多死谏诤。
8、史著正是通过定名分,褒善贬恶,以达到谏诤君王,赞助的目的,编辑者以礼仪或伦理原则审判人物和事件。
9、仇兆鳌注引赵次公曰:“公拜拾遗时,掌供奉谏诤,故云宫臣衮职。
10、谏诤》:“臣谏君以义,故折正之也。
11、另外,作为现代人,还应正确对待传统孝道中所包含的“无为与谏诤”的思想。
12、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云。
13、《新唐书?吴兢传》:“开情抱,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奈何以为罪?
14、左谏议大夫4人,正四品下,掌谏诤得失,侍从赞相。
15、它们拥有包括弹劾、谏诤、封驳、检查、审计、司法、处置等非常广泛的监察权,监察官的权力和权威得到严格的保障。
16、臣备位大臣,职在献可,苟有管见,敢不尽规。微臣备位谏诤,兼秉史笔,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17、郑履”一词,原为西汉郑崇任尚书仆射时,数求见哀帝谏诤,初,哀帝纳其谏,每听到郑崇朝见的脚步声,便笑着说:“郑尚书的履声,我一听见就分辨得出。这些年来,在唐文渊、郑履平教授主持下,颅内动脉瘤直视手术已行4 00余例,总死亡率低于4%,并开展了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切除加血管重建术1 1例,达国际先进水平。
18、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至于就养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
19、为官后清廉正直,不计个人安危多次谏诤,与权臣斗争。
20、然保氏特以谏诤为职,今之侍中、常侍实处此位。
21、谏诤:臣下对君上直言规劝。
22、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23、《乞罢刺陕西义勇第五上殿札子》:“若以臣所言皆孟浪迂阔,不可施行,则臣之智识愚暗,无以勉强变更,不可久污谏诤之列。
24、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伍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25、《孝经?谏诤章》:“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子。等各种问题,当面向蒋提出意见,甚至发生争论,可谓蒋氏诤臣。
26、一日万几,未尽其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
27、出言逊顺的谏诤。
28、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弗兰西斯·培根
29、虽无谏诤之者,而亦未尝不入于善。
30、之果断,而左右反借以行?嫉之私;陛下有容言之盛心,而臣工反遗以拒谏诤之诮。
31、《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32、’盖自列其诗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唐杜甫《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刺规多谏诤,端拱自光辉。
33、《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曰:“昔者天子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34、下,掌谏诤得失,侍从赞相。
35、出处:宋?朱熹《谏诤》:“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
36、《谈讽刺》:“虽有近于谏诤,却又不类于谏诤,而有类于曲喻。
37、子路询问如何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要犯颜谏诤。”。
38、唐代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阶段成为文士谏诤干政的黄金时代。
39、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40、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41、有所谏诤,必征近事以为喻,自武皇镇抚太原,最推亲信,中外将吏,无不景附,朝廷?邻,信使结托,先及武皇,次入寓门;既总军中大柄,其名振主,梁祖亦使奸人离间,暴扬于天下,言盖寓已代李,闻者寒心,武皇略无疑间。
42、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43、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
44、虽木朴忌忤,愿恕之以直,开谏诤之路也。
45、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死谏诤其君的过错,却不能给他们争得好名声。
46、掌谏诤,凡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
47、仍冒死谏诤,唐太宗根本不听。
48、另有十善则为: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诤蠲恶,六、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具利除害教化未悟,十、读三宝(道经师)经律奉香花供养。
49、陛下平日遇颂谀必多喜,遇谏诤必多怒,一涉宫闱,严谴立至,孰肯触讳,以蹈不测之祸哉?
50、《北史?王?传》:“及文帝昏逸,常山王数谏……王又固谏诤,大被殴挞,闭口不食。
51、《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谏诤、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
52、子路询问如何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要犯颜谏诤。”
53、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
54、唐杜甫《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刺规多谏诤,端拱自光辉。
55、曾上疏建议宪宗:“属圣志,乐圣学,接群臣,辨贤否,容谏诤,崇节俭”六事。
56、传》:“主上性多忌克,不纳谏诤。
57、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富兰克林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弗兰西斯·培根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58、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弗兰西斯·培根
59、【示例】宋?秦观《贺孙中丞启》:“三朝充谏诤之官,奋身不顾。
60、政体》:“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61、杜之历陈时事,寓谏诤(36)也;际之绝口不言,免罗织(37)也。
62、谏诤匡弼、进忧危之议,动人主之警心者,君子也;喜言气数、不畏天变,长人君之逸志者,小人也。
63、唐元稹《论谏职表》:“近之司谏诤者则不然,大不得备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而已。
64、后因以“蹇蹇匪躬”谓为君国而忠直谏诤。
65、《震泽长语?官制》:“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
66、又称“余按旧志:神姓邢名鸾字伯凤,元泰定进士,谏诤谪陕西清水令,弃官入山修道,丹成正升,后降神于揭阳之牧人(雨仙爷),祈雨驱邪,民德而祀之,适晋阳张公来守潮邦,道经揭阳,闻神灵迹,因祀于城南隅则今地,国初定鼎,降神保民,教人迁善改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