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脉:yì mà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气质;情态。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艾轩 、 林谦之 有儒者意脉。”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正是女貌郎才,厮亲厮爱,这一段风流意脉。”2. 文思的脉络。 宋 吴可 《藏海诗话》:“余题 黄节夫 所临 唐元度 《十体书》卷末云:‘游戏墨池传十体,纵横笔阵扫千军,谁知气压 唐元度 ,一段风流自不羣。’当改‘游’为‘漫’,改‘传’为‘追’,以‘纵横’为‘真成’,便觉两句有气骨,而又意脉联贯。”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 杜 ‘舍南舍北皆春水’,盖在 蜀 草堂 诗也……此诗上以‘舍’字引起,下用‘群鸥’,而‘花径’、‘蓬门’,意脉直贯。”

1、论意脉则如裁云缝月,无迹可求。

2、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

3、这样结尾,从全诗意脉结构来看,却极尽山回路转、云谲雾诡、变化腾挪之妙。

4、这片”春慵“紧接”困“字”醉“字来,意脉很细。

5、这两首诗意脉连贯,充分反映了诗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力未免更留连”(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情意。

6、他注重意脉的诠注方法,对其文艺思想与创作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7、但他散曲创作中出现的弊病如词藻浓艳、格律不协、意脉阻滞,也多为人所垢病。

8、黄花岗起义敲响了清朝的丧钟,悲惨壮烈,爱国志士丘逢甲对死难烈士深表同情,特地写了一首《黄花岗歌》,歌曰:“黄花岗,岗上黄花岗下魂,精灵相通意脉脉,欲求遗魂已无踪,祗有黄花可寻迹,认将黄花作鬼魂,世间一切原假借。

9、歇拍处意脉不断,承接上片回忆之感伤一气流注而入下片:“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换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当时处境:“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团圆。

10、《魔合罗》一段题张鼎,运节意脉精,有黄钟商调新声。

11、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12、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

13、这是作者《捣练子》的最后一首,内容承前边几首意脉,也是以捣衣为题材,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14、首先,意脉相连,有蛇灰蚓线之妙。

15、《金安寿》第四折:“正是女貌郎才,厮亲厮爱,这一段风流意脉。

16、(江淹《别赋》)歇拍意脉已引发下片。

17、两首均写怨妇的离别相思之情,意脉相连,步步深入。

18、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将感情的变化隐隐传达出来,意脉贯通,夭矫连蜷,而炉锤谨严,曲屈精深,典丽精工。

19、意兴流动为意脉,意脉潜注于各分散的诗歌事象物象下,使之升华为有机统一的诗歌意象,形成诗篇。

20、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

21、歇拍与换头三韵共六句,描写时序变迁的消息,则是暗示离别已久之感,别易会难之悲,意脉已渐趋怀人之本意。

22、而且,循此亦可摸索到“徘徊东陌上”的意脉??否则,如果是从心态刻画忽然跳到动作描写,就显得突兀。

23、沿海居民不知这两个声音是什么意思,观察外商的身体语言、声态,看他们很烦躁的样子,又有嚣张之态,于是便以这两个音合成为一个广州话独有的词语“巴闭”了。声态描述至此已是情尽意满,作者才突然抽出笔来,写到虎丘的自然山水景象,“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这一飞来之笔似与上文意脉不相关涉,大有突兀而起之势。

24、若心率不规则便要留意脉搏的变化,尤其是要留意能否脉有搏短绌的存在,由于这通常意味着心室心律不整。

25、冬至雪落,寒意脉脉。天各一方,山遥水阔。情意不减,思念如昨。真心祝愿,平安快乐。好运相伴,成功在握。善自珍重,心平气和。

26、谢?曾在《落日怅望》诗中说:“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思想意脉与此同一机杼。

27、柳阴中打绕逞狂乖,芳径内妆么?意脉,粉墙上题诗思腻色。

28、从结构上,《海啸三部曲》分为三个部分:《祈祷词》,《击壤歌》和《追魂记》;三者之间既可以独立成篇,贯穿起来也是一个意脉相通的完整体系,而且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29、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image.png

30、从结构上,《海啸三部曲》分为三个部分:《祈祷词》,《击壤歌》和《追魂记》;三者之间既可以独立成篇,贯穿起来也是一个意脉相通的完整体系,而且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作

31、事难寻意脉,容易失寒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