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眼龙:dú yǎn lóng 基本解释:[one-eyed person] 指因某种原因而瞎了一只眼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含讥讽意味)●详细解释:谓一目失明者。原有敬畏意,后多含诙谐意。《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 武皇 既收 长安 ,军势甚雄,诸侯之师皆畏之。 武皇 一目微眇,故其时号为‘独眼龙’。”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 延稟 , 审知 之养子,眇一目,人亦谓之‘独眼龙’。” 侯宝林 《醉酒》:“‘ 张 家长, 李 家短,仨蛤蟆五只眼。’‘哎,仨蛤蟆六只眼。’‘其中有个蛤蟆是独眼龙。’”★◎ 独眼龙 dúyǎnlóng[one-eyed person] 指因某种原因而瞎了一只眼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含讥讽意味)★瞎了一只眼睛仍十分勇猛的人。今多用于讥讽、谐谑一只眼睛受伤的人。 【造句】小郭不小心伤了左眼,这下可成了独眼龙了。 ★瞎了一只眼睛仍十分勇猛的人。《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独眼龙,夸李克用,一目眇而有勇。」此语今多含讥讽、谐谑之意。如:「小郭不小心伤了一只眼睛,这下可成了独眼龙了。」
1、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
2、王审知不管朱温怎么想,一直对朱温称臣纳贡。
3、他是个明白人,陈金凤想凭她的那三板斧是砍不倒他的,可惜虎父犬子,他的儿子王延钧却未能打退陈金凤的色情炮火,被陈金凤的媚眼,醉笑,若隐若现的不同一般的肌肤勾引着,跃入那一个深坑之中,这一番活动还是在王审知活着的时候就进行着,王延均被陈金凤吊起胃口,时常涌起强烈的欲望,虽因名份攸关,极力抑忍,终究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可说家贼难防。
4、后梁贞明五年,闽王审知梦梵僧数百,奕奕有光。
5、唐天?(905~907)中,王审知以威武军节度使守福州,向唐朝廷称臣,又能谦恭下士,善用人谋,大有众望,朝士知时,多投审知门下,审知亦无不加礼。
6、王审知入闽后,安定社会秩序,建立地方政权,奉行崇佛政策,于乾宁元年(894年)迎回义存,大加礼遇,还时常迎请义存住进节度使府,为僚属官将谈经说法。
7、至南唐,王审知建立闽国,当时建安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生产的质量相当不错,民间传说因为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张不堪其扰,加上闽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内讧争战,战事频生,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
8、王审知在位期间,福建的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境内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9、清唐甄《潜书?审知》:“苟有其遇,虽偏才曲智,亦得凭风顺流以就功名。
10、再加上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以“白马三郎”为号,后人记载他“军中号为白马三郎”,死后也被尊为白马王神灵,造成民间对此混淆不清,常闹出“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11、王审知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奖励通商。
12、审知志士推诚处死,要立名节,若曹?、茅焦,所以养生命也。
13、丙洲有一千多年,原多姓居住,王审知八世孙四郎公开基王墩,即今杏田村,四郎公九世孙有礼公于宋末元初?基丙洲繁衍,人丁兴旺,其他姓氏日渐势微,不断衍化成为单一王姓,已有700年历史,丙洲村民勤劳、简朴、重视教育文化,创办小学,百年历史培养出数百名大学生、教授、医学专家、艺术家、博士等各种优秀人才。
14、而翁乾度堂叔翁承赞是闽国王审知朝中宰相。
15、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正义言审知恭敬辞让所以养体安身。
16、光启元年(885年)8月,自从河南南下的王氏三兄弟(王潮、王审口、王审知)所率领的义军平定泉州之后,相传每年入秋,东石古察的上空就会飞来一种神鸟,所见之人,民者平步青云,吏者青史传名。
17、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18、十国时王审知割据称帝,国号闽,每年开科取明经进士,称为秋堂。
19、说的是,王潮攻克福州以后,被唐朝廷任命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任命王审知为副使,王审知英俊潇洒,常骑白马,士兵们都称他为白马三郎。
20、第一次是在东晋“永嘉之乱”时,所谓“八姓入闽”,史称为“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在唐末王审知入闽,立国于福州,不少中原人士相率来依附,所谓“十八姓从王”。
21、第二年领众南游,闽主王审知,受其接化。
22、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个时代的民俗事象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原貌,审知四方风俗的范成大在“三录”中描绘了南宋四极之地的多样风土人情。
23、汉闽越王郢之三子白马三郎,有勇力、善游猎,遇大鳝害民,弯弓射击,不慎人马皆落入水中溺死。王审知被大哥任命为副使,他没有一点骄横之气,因为他喜欢骑白马,因此将士们称他为“白马三郎”。
24、春秋》传审知共二十八子,部分子女失传。
25、从以上奉祀的神祗和楹联牌匾的内容看,越王宫是属于越王勾践信仰的,但闽是古越族故地,五代中原板荡士族南迁,王审知入闽也称闽越王,是一疑也。
26、的祖籍地,里面主奉保生大帝,后殿供奉白礁祖先王审知。
27、汉王充《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能审知。
28、唐贞元十年(794年),观察使王翊在此祈雨,修葺此庙;唐咸通六年(865年),观察使李瓒奏封白马三郎神为“龙骧侯”;五代闽王王审知又奏封为“宏涧王”。
29、闽王王审知于唐同光3年(926年)病逝,初葬“闽县灵岫(山)乡怀贤里风池山”。
30、黄滔审时度势,以一个老练的政治家眼光,建议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
31、王审知夫妇原葬于凤池山。
32、唐天?元年(904年),闽王王审知为亡过父母超荐冥福而建。
33、以文遂为国大导师,闽王王审知以鼓山神晏为兴圣国师。
34、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公文下》:“‘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王审知据闽时无名租也。
35、十月驾临大宁,公审知天命已有所归,遂率所部诣军门谒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