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泪俱下:shēnglèijùxià基本解释:[shedingtearswhilespeaking;talkinatearfulvoice]流着眼泪诉说,形容极为悲伤慷慨陈词,声泪俱下●详细解释:边诉说边流泪。形容极其悲恸或激动。《晋书·王彬传》:“﹝彬﹞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张锺瑞《对于要求开设国会者之感喟》:“﹝杨度﹞见满人外无一人到会,登臺演説,因痛言中国人心之不可恃,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亦作“声泪俱发”。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每一言一誓,声泪俱发。”★◎声泪俱下shēnglèi-jùxià[shedingtearswhilespeaking;talkinatearfulvoice]流着眼泪诉说,形容极为悲伤慷慨陈词,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沉痛悲伤的情状。【造句】说到家乡的沦陷,他不禁悲愤得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沉痛悲伤的情状。《晋书.卷七六.王廙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旧唐书.卷一○四.哥舒翰传》:「上起入禁中,翰叩头随之向前,言词慷慨,声泪俱下。」★修订本参考资料:边说边哭。形容沉痛悲伤的情状。晋书˙卷七十六˙王廙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旧唐书˙卷一○四˙哥舒翰传:上起入禁中,翰叩头随之向前,言词慷慨,声泪俱下。★06.《荡寇志.第三一回》:「高俅听了,看着希真道:『道子仁兄,不料你是我救命的大恩人。』声泪俱下,传令开城。」★05.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卷二.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并与督臣陶澍书函往复于捐赈办漕等事,思艰图易,反覆筹商,楮墨之闲,不禁声泪俱下!」★04.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元遗山诗》:「此等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03.《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列传》:「可法每缮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闻者无不感泣。」★02.《旧唐书.卷一○四.哥舒翰列传》:「(翰)仍极言救忠嗣,上起入禁中,翰叩头随之而前,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帝感而宽之。」★01.《晋书.卷七六.王廙列传》:「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源)★释义边说边哭。形容极度悲恸、激动。语出《晋书.卷七六.王廙列传》。△「血泪俱下」、「痛哭流涕」典源《晋书.卷七六.王廙列传》彬字世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曰:「伯仁长者,君之亲友,在朝虽无謇谔,亦非阿党,而赦后加以极刑,所以伤惋也。」因勃然1>数敦2>曰:「兄抗旌3>犯顺4>,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5>。」音辞慷慨,声泪俱下。(1)勃然:因发怒而脸色突变的样子。(2)敦:王敦(公元266~324),字处仲,东晋临沂人,王导的从兄,晋武帝的女婿。西晋亡,举族避乱江南,和从弟王导同在元帝朝廷做大官,主持国政。官至征南大将军,拜侍中,领江州牧,恃功专横,后举兵反,中途病死。(3)抗旌:举旗。(4)犯顺:反叛作乱。(5)祸及门户:祸害延及家族。典故说明王彬,是王廙的弟弟,他的生平事蹟附于《晋书.卷七六.王廙列传》下。东晋时,大将军王敦因恃功专横,有意篡夺元帝司马睿的政权,于是发兵反叛,打入石头城(今南京市)。元帝为了使王敦能停止叛乱,就派王敦的堂弟王彬去劝说。当时正值王彬的好友周顗遇害被杀,因此王彬先到周顗的坟前吊祭,痛哭了一场,然后才去见王敦。王敦见他面容忧伤的样子,就问了原因。王彬哭着说:「刚刚我在周顗的坟前痛哭,现在心里还很难过。」王敦听了,很生气的说:「周顗会有今天的下场,是他自找的,有什麽好怜悯的。」王彬说:「周顗是我们的朋友,也是一个忠臣,今天却遭到这样的下场,很令人感伤惋惜。」接着突然生气的指责王敦:「你反叛作乱,残杀忠良,意图不轨,想要夺取政权,日后将会为家族带来祸害。」一边说着,一边随着慷慨的声调而流下了眼泪,情绪激昂。王敦看了这样的场面,更加生气,本想把王彬杀了。当时王敦的另一位堂弟王导也在场,一直试图从中调解,以平息双方的怒气,但王彬仍然无所畏惧,神色自若,最后王敦因为念在家族的情分上,还是放过了王彬。「声泪俱下」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形容极度悲恸、激动。书证

1、古罗马统帅)马克安东尼就(被行刺的)恺撒的尸体慷慨陈词。

2、值此危难时刻,通直散骑常侍李苗挺身而出,在朝上慷慨陈词:“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日。

3、令狐德?慷慨陈词,认为僧、道为出家离尘之人,“功深济度,道极崇高”,如拜俗则不伦不类,“披法服而为俗拜,践孔门而行释礼,存其教而毁其道,求其福而屈其身,详稽理要,恐有未惬”。据其《三十六枪谱序》中载“古有勒马枪,枪之传也久矣,明季虎劳关张氏,善枪……五世至禹门,余幼慕之,冀学一二,即可满志,及长而访问,罕见其踪;弱冠后遇人演二十一名枪,名不称实,鄙怀未惬,于是静心揣摩,就原势而更进一层……”这是他二十岁左右学习枪术和后创三十六枪的佐证。

4、阵前,何基沣慷慨陈词:“国家多难!

5、二真诚的爱情,并不等于娓娓动听的甜言蜜语,慷慨陈词的海誓山盟,如胶似漆的接吻拥抱。爱情是一种高尚、美丽、纯真的感情,应当以忠实诚恳取代虚伪欺诈,以互尊互敬取代利己自私,以道德文明取代轻率行动。

6、他在临死前痛斥怀公“忠臣事君,有死无二”、“子无二父,臣无二君”的慷慨陈词被后人尊为“教忠不二”的楷模和英雄气节的典范,深得历代统治阶级的拥护和推崇,因此,狐爷山(即狐偃山)遂成为中国“忠”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7、这位部长慷慨陈词为其政策辩护,反驳批评他的人

8、不知道帖里帖木儿是不是被刘伯温的慷慨陈词打动了,他最终决定拒绝招降,并向朝廷递交了由刘伯温起草的议剿奏书,建议继续对方国珍“剿而杀之”。

9、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痛斥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的真正目的。

10、由六大部分组成的这套《魂系山河》,一开始就显示了洋枪洋炮袭击,清廷签订卖国条约以及林则徐大义凛然的奏折这样三个独立的旋律,接着抗争转为主旋律步步强化,以盛大场面表现抗英将士殉国的悲壮,虎门销毁鸦片的同仇敌忾,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澎湃怒潮,这中间又突出了首先慷慨陈词并力行严刑峻法的黄爵滋、林则徐等八位改革开放的先驱者的形象,画面推波逐浪,跌宕起伏,然而作者并没有“廉价”地敷衍一个“乐观”的结尾。

11、牛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群学生聚集在一起,一位男生在慷慨陈词: “请你们相信,如果教务长不收回今早他对我说过的话,我就在今晚离开牛津大学! ”

12、他在广场上面对成千上万的群众慷慨陈词,对各种反革命言论于以逐条驳斥,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喝采。

13、在国家的电视演说中,巴基斯坦总统佩维兹?穆沙拉夫对解除六周的国家紧急预案慷慨陈词。

14、内称:奉读宥电,慷慨陈词,抑郁精神,大为振奋,表示今后愿在冯总司令领导之下,团结民众,武装民众,誓以满腔热血,洒遍疆场,保我河山,收复失地。

15、滇系军阀则采取两面派手法,一面慷慨陈词,表示坚决护法,敷衍孙中山;一面又与陆荣廷沆瀣一气,彼此呼应,下令驻川滇军停战。

16、黄竹斋即慷慨陈词:“吾国医药学术之兴废,与民族之存亡国计之盈绌实有重大密切的关系”。

17、左宝贵誓与平壤共存亡,慷慨陈词:“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

18、内称:奉读宥电,慷慨陈词,抑郁精神,大为振奋,表示今后愿在冯总司令领导之下,团结民众,武装民众,誓以满腔热血,洒遍疆场,保我河山,收复失地。

19、他曾在敌人法庭上慷慨陈词,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

20、有人慷慨陈词,极力主张富裕国家人民撇开产量高速增长目标,而赞同满足人类的非物资利益。

21、前田赶到水冶处理皇协军的内部争执,关震宇慷慨陈词,借机从木村手中收回二师兵权。

22、法庭慷慨陈词,刑场枪下留人,最后关头成功解救杜磊,救命之恩让童宁感涕万分,更让杜平刻骨铭心,杜磊也因此爱上如海,如海虽对杜磊有好感,但因其为自己的亲弟弟,且母亲大仇未报,一时处在矛盾之中。

23、知道后,便向哀帝呈奏《谏私给武库兵疏》,慷慨陈词,强调武库兵器只能为国家公

24、他的慷慨陈词,抑扬顿挫,得到了与会群众的赞赏。

25、在那个贵族慷慨陈词之后,又有很多人发了言,但说话的都是一个腔调,许多人都说得极好,而且有独到的见解。

26、此时大将袁继忠慷慨陈词道“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

27、感谢您的慷慨陈词。

28、余纯顺在会上慷慨陈词,表示了穿越罗布泊的决心。

29、代老师的慷慨陈词深深的打动了每个人心灵,尤其是一段选自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0、受审时,杜华宇慷慨陈词:“国家危亡,民众无不悲哀,贼辈昏纵罔党,致使志士仁人以颈血相溅,你们不觉得惭愧,竟有脸来责问我们?”遂与吕耕山同时遇害。

31、真诚的爱情,并不等于娓娓动听的甜言蜜语,慷慨陈词的海誓山盟,如胶似漆的接吻拥抱。爱情是一种高尚、美丽、纯真的感情,应当以忠实诚恳取代虚伪欺诈,以互尊互敬取代利己自私,以道德文明取代轻率行动。

32、三月三十日,北京安徽会馆召开同乡会,会上首席代表方履中慷慨陈词,披露英人霸占铜官山矿的具体案情。

33、这种口头上的慷慨陈词实际上只是骗人的幌子而已,在它背后止是束缚世事、让人因袭守旧的不可动摇的习俗。

34、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35、郑和振臂一挥,激情慷慨陈词,呼吁众将士下西洋,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自己也南征北战,最后客死他乡。

36、李继隆的部下袁继忠见此慷慨陈词道“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