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悦诚服:xīnyuèchéngfú基本解释:[becompletelyconvinced]由衷地信服或佩服独亮之于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书》●详细解释:真心诚意的服从或佩服。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书》:“独亮之於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明刘基《郁离子·枸橼》:“若曰:非心悦诚服而出不得已,乃欲使之治吾国,徇吾事,则尧舜亦不能矣。”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五章一:“我对于周公向来是心悦诚服的。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而他一切都以献身的精神应付,就好像永不疲劳。”★◎心悦诚服xīnyuè-chéngfú[becompletelyconvinced]由衷地信服或佩服独亮之于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书》★ 「心悦诚服」出于〔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这是孟子对于王道、霸道的辨别。认为霸者仗着兵甲武力而对别国进行侵略以求事功,这一类的霸主必须靠强大的国势才能称霸天下,齐桓公、晋文公就是这一类的代表。反之,仁者靠德行而施仁政,是为仁君,任何小国都可以施行仁政而成就王业,像商汤、文王,一个只有七十里、一个只有百里。 孟子接着申述霸者凭藉着强大的武力迫使人民屈服,人民不敢不服从,这种服从,只是表面的,不是心甘情愿的服从,所以霸者所用的也不是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法。至于王者,用仁德来治国,并没有刻意要人民服从,人民却自然口服心服,而且衷心欢悦,才是真诚的信服。两相比较之下,一个以力服人,一个以德服人,优劣立现。于是孟子引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的话说明人民因为心服武王之德,而从四方前来投靠。〔论语.季氏〕也有相同的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都在说明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让天下心悦诚服。 此外,「心悦诚服」一词,除了用在政治上的王道思想外,也可引申到教育过程中,就像圣智兼备的孔子,在动作威仪之间自然散发流露出德行的光辉,弟子们在他的德行感召之下,不招自来,表示学生对教师德行的真诚信服。所以「心悦诚服」在教育上的重要意涵是:如果教师用德行来感化学生,学生自然会心悦诚服。而师生的关系,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人格风骨节操上自然产生的薰陶力量,这股陶冶力,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长期沉浸在教师的德行中,自会心向往之,起而效法。因此只有让人心悦诚服的德行,才能从心灵深处感动学生、影响学生。 推而广之,任何让人衷心悦服的,绝对不是表面上的权势、金钱或是地位,而是个人的德行。惟有德行才能不朽。所以修德自省、以德化人,也是每个人立志行事的原则。--作者:陈雪丽★指内心喜悦而真诚的服从。语本《孟子.公孙丑上》。【造句】周武王仁德广被于天下,臣民莫不心悦诚服。★语本《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指诚心诚意的服从。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套.滚绣球〉曲:「那问他料不齐,数不足,连柜子一时扛去,怎教人心悦诚服。」《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百姓不怕官府的时候,亏你心悦诚服的坐在监里,狱也不反一反!」★修订本参考资料:语本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指诚心诚意的服从。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套˙滚绣球曲:那问他料不齐,数不足,连柜子一时扛去,怎教人心悦诚服。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一回:百姓不怕官府的时候,亏你心悦诚服的坐在监里,狱也不反一反!★05.《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学生是仰慕大帅的贤声,如同泰斗,出于心悦诚服的,不同世俗一般。」★04.《三侠五义.第一二○回》:「他既说出洗心改悔,便是心悦诚服;决不是那等反覆小人,今日说了,明日不算。」★03.《镜花缘.第二三回》:「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不但毫不委屈,并且心悦诚服。」★02.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老师相是不喜奉承的,晚生惟有心悦诚服而已。」★01.《续传灯录.卷三五.育王光禅师法嗣》:「生平善诱其徒,未尝厉声色。然一经指授,辄神融意悟、心悦诚服,皆充然有得。」★释义诚心诚意地归服。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心服口服」典源《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1>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2>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1)以德服人:用美德使人归服。(2)七十子:孔子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举成数来说,称为「七十子」。典故说明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创「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在政治方面,他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在《孟子.公孙丑上》载有:孟子认为,假借仁的名义而用武,这叫做「霸」;要完成霸业,必须有大国作基础。用美德来推行仁政,这叫做「王」;要完成王业,不必等到国家强大。因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汤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用武力来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从心里服从,只是因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义使人服从,那些归顺的人是内心里感到喜悦而且诚意归服,就像孔子的众多学生信服孔子那样。后来「心悦诚服」这句成语,就孟子话中「中心悦而诚服也」演变而出,用来指诚心诚意地归服。书证
1、九思、九容、四教、六艺,皆桎梏也。
2、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
3、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南山人,脚踏大地,头顶蓝天,胸怀抱负,志存高远,殚精竭虑,沐风追月,薪火相传古圣先贤的绵绵教诲,吐故纳薪诸子百家的真知灼见,沿袭承载六艺经传的文化底蕴,光大宏扬唐诗宋词的盛骨遗风。
4、《六艺》、经传和诸子百家无不通习,擅长书法,善于词章。
5、宋曾巩《饮归亭记》:“然自秦汉以来千有馀岁,衰微绌塞,空见於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
6、宋欧阳修《赴集禧宫祈雪追忆从先皇驾幸泫然有感》诗:“琳阙??倚瑞烟,忆陪游豫入新年。游豫不以苑沼,偃息毕于仁义,驰骋极于六艺,观巍巍之隆,鉴二代之文,仰味羲农,俯寻周孔。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孔子全面继承了周代的“六艺”教育,成为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教育实践影响远巨。
9、借指事物萃聚之处:“游于六艺之~”。
10、幼颖悟,涉猎六艺,初拜县令,万岁通天年,补龙州司马,长安中,授朝散郎,旋授爱州牧,出言无二、法惟画一、权豪丧胆、奸吏亡魂、恭俭去奢、恩威互立,神龙中,仍任爱州,景云岁,改任玉林牧,每一改职,必留去思,开元初,授朝议郎新州刺史,俄迁封州刺史,莅郡逾年,染时疾逝,寿五十六岁。
11、此外,他还应邀为山东会堂创作了国画《泉城夏晖》,为山东曲阜国铁大酒店创作并绘制了大型壁画《孔子六艺??古乐舞》,为泰安铁道宾馆创作了油画《泰山览胜》,为济南铁路分局创作了国画《前程万里图》等。
12、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13、甲部记六艺及小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14、传》:“大中大夫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
15、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16、的影响,习文练武,六艺精熟。
17、《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娱心黄老,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
18、游豫不以苑沼,偃息毕于仁义,驰骋极于六艺,观巍巍之隆,鉴二代之文,仰味羲农,俯寻周孔。
19、先生痛时人治学,竞趋诡异,不轨于正,言经学尤多谬妄,为《六艺后论》二卷以针砭之。
20、十碗八”与“九碗六”两者数字之来由,是取“十全俱足”、“十全十美”;“九如三祝”、“九世同居”;“八仙”、“八骏”、“八斗才高”、“八抬八托”与“六顺”、“六艺”、“六部”、“六经”等一类吉兆与有关富贵荣华之谚语、名词之意义,以象征家庭旺盛,子姓蕃昌;其来有由,不谓无因也。
21、一百五但自幼潜心六艺、文才出众的晏几道,却为人性格孤傲耿介,鄙视功名富贵,厌恶仕途浑浊,不愿意和达官显贵交往。
22、在孔子故居感悟其朴素的生平,去孔子研究院体味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游论语碑苑领略国粹艺术,到六艺城里体会修习“六艺”的乐趣……
23、的“天人三策”中,提出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建议以儒家思想作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就历史上所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氏重要的思想见于“天人三策”及《春秋繁露》中,前者主张儒家的德治理念,提出各项关于政治的及社会的设计;后者在哲学思想的发挥中,强调天人相感的宇宙论及历史观。
24、戮杀105狐岐六艺之一,以无尽的霸气发动逆天的袭击。
25、语出唐代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6、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27、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辛劳,五德兼备,六艺精通,品追七贤,桃李八方,久享清誉,十分清贫,千秋功业,万世师表。祝教师节快乐!
28、章炳麟《?书?订孔》:“异时老墨诸公,不降志於删定六艺,而孔氏擅其威。
29、少喜聚忆,通苍雅故训六艺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
30、反对当时心学“学惟无觉,一觉即无余蕴,,九容、九思、四教、六艺皆桎梏也”之说,认为:“九容不修,是无身也;九思不慎,是无心也。
31、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32、并盛赞其学术成就,以为“治六艺,旁墨氏,其精专足以摩*姬汉,三百年绝等双矣!
33、初涉六艺之文(指古代典籍),犹升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过目成诵;志同道合,思若有神;桑弘羊(西汉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十三岁拜侍中,后任大司农、御史大夫。
34、中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现今反为东西列强建国主要之艺术,殊不知此即我中华民族持躬待人,修齐治平最优美之固有的艺术,现在社会之所以猜忌、嫉妒、怨恨、倾轧者,皆遗忘此艺术陶养而生之病态也;必以艺术“治事接物”,始能收整齐完善,利用厚生之宏效,而其要旨莫过于格物致知,明辨本末,器求创造,术尚精微,能如是则粗野错乱,简陋卑劣诸弊自除。
35、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
36、乘法驾(372),建华旗,鸣玉鸾(373),游于六艺之囿(374),驰骛乎仁义之涂(375),览观《春秋》之林(376),射《狸首》(377),兼《驺虞》(378),弋玄鹤(379),舞干戚(380),载云□(381),?群雅(382),悲《伐檀》(383),乐乐胥(384),修容乎礼园(385),翱翔乎书圃(386),述《易》道(387),放怪兽,登明堂(388),坐清庙(389),次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390)。
37、臣以为博士者,道之渊薮,六艺所宗,宜随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位。
38、春秋时荣旗(古字作?),字子祺,生于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小孔子九岁,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学习,精通六艺,帮助孔子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于不坠,名列(孔子)七十二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中”。)春秋时荣旗(古字作祈),字子祺,生于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小孔子九岁,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学习,精通六艺,帮助孔子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于不坠,名列(孔子)七十二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中”。
39、唐皮日休《文中子碑》:“百氏黜迹,六艺腾英。
40、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41、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
42、现代性的人文学科有其对应的古典形态,古罗马“七艺”与先秦“六艺”即典型代表。
43、七经为《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和《孝经》,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44、《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45、明清时期,“科第甲于长沙,六艺亢于九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