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tàicháng 基本解释:[anofficalwhocontrolsritual,godoflandandgodofgrains]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献之太常。——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详细解释:1.古代旌旗名。《书·君牙》:“厥有成绩,纪於太常。”孔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薛综注:“辰谓日月星也,画之於旌旗,垂十二旒,名曰太常。”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太常tàicháng[anofficalwhocontrolsritual,godoflandandgodofgrains]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献之太常。——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太常是古代掌理国家礼仪和文教的大臣,为九卿之一。太常原名奉常,初设于秦代;汉初沿置。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改称太常;新朝王莽改称秩宗;东汉时再改回太常之名。汉代太常主管宗庙礼仪,统辖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和博士等礼仪文化官员;太学成立后,亦由太常主管。后世有些朝代也设有太常,如北齐设太常寺卿,而唐代、明代和清代也有太常寺卿,职务略同于汉之太常。--作者:张鍠焜★职官名。掌理宗庙礼仪。秦时置奉常,汉更名为太常,历代沿用之。《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五年更名太常。」画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旗帜。《书经.君牙》「纪于太常」汉.孔安国.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1、百□偕妙□(下缺三十三字)耸义,直道首公非忠,益之论不关於,言非侯度之谟,不介意其夫如,此可以近大化,渐家□功烈(以下缺三十一字)睾,子替禹甘生相,秦莫可得而闻,已十有四补崇,文生举经明行,修科甲明年吏,曹以文翰擢(下缺三十一字),朝散太夫满岁,除常州司仓参,军事出纳之?,职司其忧盖小,小者於时也鼎,湖龙升(下缺三十四字),□叹近关而出,罔知所从临河,而还复将安处,??转扬州江,都宰公日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下缺三十字)情敷?话,言所以广德化,扇杨和气所以,畅仁心及履霜,坚水终风折木,公叹曰□天将雨,蛾(下缺三十一字)诟俟时,变名求活所恨,南阳宋子未举动王西京宰臣,不闻复辟者,旷十有六载及,太□御(下缺三十五字)太常,太常寺丞渐也未月,迁太府员外少,卿五旬擢宗,即真彤伯加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下缺三十四字)吠,伤嗣害国诱,关通之邪甘言,悲词售谗巧之,谮助逆封己害,正乱朝公密奏,封章累陈□沃,(以下缺三十一字)嬖之谀开臣祸,之兆放逐勋旧,慰荐寇?后族,握兵党与屯卫,仡仡贾勇凶凶,作威持戟导其,(下缺三十五字)或外廷揣摩飞,白鸟之难然以,楚兵致讨尝惧,季良淮南荐凶,独防汲黯出公,为岐州刺史累,(下缺三十四字)旧也家富势,足目指气使驱,掠以为浮费剑,戟以为盗夸公,乃急於长雄缓,於□□峻科(下缺三十七字),秦崇文事危尚,武取书忠义具,屈才能以左屯,卫将军徵家口,并给传乘议者,以为式是百□,(下缺三十五字)峤则文雅洽通,故散骑平迁侍,中兼掌昔也所,重今之所难公,得之矣复换散,骑常侍□□赞,相(下缺三十三字)此之再任以,心膂升故一从,一横一文一武,丈夫也君子哉,寻拜右羽林卫,大将军以社稷,(下缺三十五字)渝考中上又更,右武卫大将军,且师丹廉贞则,拜斯职宋昌心,腹亦登厥官或,以公包□词(下缺三十四字),门也因假开喻,是究意谈以实,明宗非差别行,其道流也默论,参玄深视见圣,始作?於不□,复(下缺三十五字)皇道决策谋,府经德智囊而,日月有除雾,成疾莫可救药,谁能度思鸣呼,春秋六十六以,开元(下缺三十字)督?布绢,四百端匹米粟,四百石葬日官,给谥昭日公宜,家魏国夫人窦,氏德心守彝礼,容弘矩(下缺三十三字)以八年,六月廿八日合,?陪於,桥陵园礼也侄,吏部尚书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修国史(下缺三十三字)布和,弘恕以归厚刑,器有典轨物有,伦尝追如父之,恩是切加人之,感相与公之长,子朝议大夫(下缺三十三字)院,昭道等并才名,用誉业尚居多,至性纯深终天,孔亟尝恐竹简,纪事未极声华,石字形言再扬,(下缺二十五字)麟定时秀人才,国工诗书乐地,典礼良弓率心,载德济义输忠,湖海雅度【松】【竹】,清【风】九流?集,(下缺二十七字)通赫赫复子,振振秩宗三思,啬祸诸韦荐凶,忧缠家国,气薄华□绍名,□实安刘□同,(下缺三十三字)子惟孝灵龟,是从桐柏烈烈,碑阙崇崇盛业,何许佳城此中。
2、按《尚书舜典》里说:“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3、大司农改为为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还有,“光禄勋”等改为六监。
4、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
5、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
6、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7、方册直书,秩宗相礼,辞称良史,学茂醇儒。
8、又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车骑将军王巡、左队大夫王吴亟进所部州郡兵凡十万众,迫措前队丑虏,镇压汉军(前队指南阳)。
9、桂祠特?,诏妥侑於秩宗;柳?将移,饬护持於疆吏。
10、故分命仲叔,注云官名,盖春为秩宗,夏为司马,秋为士,冬为共工,通稷与司徒,是六官之名见也。
11、除史官外,夏商周三代官制中的秩宗、太宗、太祝、太卜等均为神职秘书,他们对国家社会的影响远小于史官。
12、汉?刘向《说苑?君道》:“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禽……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
13、伯,汝作秩宗。
14、秩宗将军陈藏既败于昆阳,往归之。
15、公正秩宗沈藩越例请封,持之。
16、乡民将御赐“秩宗衍泽”匾额悬于曹氏宗祠,以褒扬其德尚。
17、咨伯,汝作秩宗。
18、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礼部有修明典礼、?正文风之责,故秩宗清要,非儒臣有宿望者,不得滥竽其间。
19、《书?舜典》汝作秩宗。
20、共工的从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21、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惟静?。
22、新莽时并入秩宗。
23、守汝南晋秩宗伯,官属所在,卓然以千秋名教为已在。
24、帝舜时,姜姓后裔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帮助舜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
25、爰命秩宗,刊定《五礼》,申敕太子,改正六乐。
26、王莽时改秩宗。
27、《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清钱林《题孟庙》诗:“秩宗昭祀典,庙貌仰觚?。
28、唐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妻张氏墓志铭》:“天人之礼,位掌于秩宗;侯伯之尊,宠优于露冕。
29、谓左徒或即三闾大夫之主官,而三闾大夫为其从属,并疑左徒即莫敖,比于后世秩宗、宗正,是合莫敖、左徒和三闾大夫为同一种职官。
30、炎帝始至十五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号吕侯,以为股肱心膂之重臣,受封于吕,曰吕国。
31、咨伯,汝作秩宗』」。
32、王莽始建国三年,曾令七公(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六卿(纳言、作士、秩宗、典乐、共工、予虞)号皆兼称将军。
33、到虞舜时,设后稷,掌农业;司徒,掌教育;秩宗,掌礼仪;士,掌刑法;司空,掌百官;共工,掌百工职事。
34、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
35、後世均称礼部为秩宗。
36、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
37、帝舜时正式任命伯夷为秩宗。
38、李善注引应劭曰:“《尚书》:禹作司空,弃作后稷,契作司徒,咎繇作士,垂作共工,益作虞,伯夷作秩宗,夔作典乐,龙作纳言。
39、秩宗--礼官、主郊庙之官。
40、九官十二牧:九官指《尚书?舜典》所记舜设立的九种官职,即伯禹作司空,弃为后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士,垂为共工,益作朕虞,夔为典乐,龙为纳言,俞作秩宗。
41、而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他们拼凑的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起义军。
42、守汝南晋秩宗伯,官属所在,卓然以千秋名教为已在。、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43、韦绶,唐穆宗以绶精粹辩博,有先儒之风,可作秩宗。
44、下文云“舜命伯夷为秩宗”,舜时官也。
45、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礼部有修明典礼、?正文风之责,故秩宗清要,非儒臣有宿望者,不得滥竽其间。大司农改为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还有,“光禄勋”等改为六监。
46、既陟帝位,以土承火,都平阳,命禹为司空,弃为后稷,契为司徒,咎繇为士,垂为共工,益为朕虞,伯夷为秩宗,夔为典乐,龙为纳言。
47、他在朝中任职多年,忠于职守、成为崇祯皇帝得力近臣之一,授阶通议大夫,命为东宫讲学,晋秩宗伯学士。
48、王莽始建国三年,曾令七公(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六卿(纳言、作士、秩宗、典乐、共工、予虞)号皆兼称将军。这次改革在官制方面的影响在中央便是「七公六卿号皆兼称将军」,在地方则是中央派出的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另外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十有二人。
49、陈子壮历官至礼部右侍郎,和尚是以「秩宗」称之。
50、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51、帝舜时,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中朝职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