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苏:jīs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草名。即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烹鸡,故名。宋苏轼《石芝》诗:“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如鸡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煮鸡,故有龙脑、香苏、鸡苏诸名。”

1、柴胡(要真银州者)二两(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二宿,绞汁後入膏),木通(同柴胡浸)、阿胶(炒微燥)、蒲黄(真者、微炒)、人参,各二两;麦门冬(汤洗、去心、焙研)四两,黄蓍(去芦)一两,鸡苏(净叶)一斤(即龙脑薄荷也),甘草(炙)一两半,生乾地黄末(六两、後入膏)。
2、亦名芥?(《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
3、今以若加黄丹,令桃红色,是以名之红玉散;若加青黛,令轻粉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末一分同研,名鸡苏散,主疗并同,但以回避愚俗之妄侮慢耳。西资岩寺名的由来:据乾隆三十年已酉(1765年)《重建西资岩纪德碑》记载:“初祖西来,少林西壁,越九年而后得慧,可授之衣钵,是愚俗资于西教,而西教及资中国。
4、异名:芥?(《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

5、【药物组成】鸡苏叶(龙脑薄荷是也),黄耆2两,麦门冬(去心)4两,甘草1两半,黄连1两,干地黄6两(为末),人参2两,木通2两,新蒲黄2两,阿胶(炒焦)2两,柴胡(银州鼠尾红色者)2两(锉,同木通沸汤半升,浸1日夜,绞取汁)。
6、如咳呛不畅甚者,则加天浆壳;如伴呕恶者可加姜竹茹、鸡苏散。
7、鸡苏净叶(一斤,即龙脑薄荷)生干地黄末(六两,后入)麦冬(二两)人参(二两)(二两)蒲黄(二两)木通(二两)黄(一两)柴胡(锉,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二宿,绞汁后入膏,二两)甘草(一两半)上为细末,以蜜二升,先炼一二沸,然后下生地黄末,不住手搅,时时入绞下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后以其余药末,同和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热水下。
8、【药物组成】刺蓟1两,生地黄1两,鸡苏半两,生姜半两,赤茯苓半两,青竹茹1分,生麦门冬1两(去心)。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