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tánzhǐ 基本解释:[snapofthefingers]极短时间一弹指的工夫●详细解释:1.捻弹手指作声。佛家多以喻时间短暂。唐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饭食讫而敷坐,沐浴毕而更衣,弹指不流,水流灯焰,金身永谢,薪尽火灭。”《翻译名义集·时分》:“《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二折:“年光弹指过,世事转头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一转瞬而即灭,一弹指而倏生。”郭沫若《北上纪行》诗之五:“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2.捻弹手指作声。原为印度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许诺、警告等含义。《法华经·神力品》:“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智顗文句:“弹指者,随喜也。”吉藏义疏:“弹指者,表觉悟众生。”《南史·王敬则传》:“顺帝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復天王作因缘。”3.表示情绪激越。《新唐书·敬晖传》:“暉每椎坐悵恨,弹指流血。”宋文天祥《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弇州山人四部稿》:“先人闻报,弹指唾駡,亦为所詗。”★◎弹指tánzhǐ[snapofthefingers]极短时间一弹指的工夫★比喻轻易、容易。【造句】弹指可得★比喻时间短暂,迅速流逝。【造句】人生百年,弹指即逝,应善自珍惜。★捻弹手指作声。【造句】只见他一弹指,说:「好!事情就这样决定了!」★捻弹手指作声。用以表示欢喜、许诺、警告等。原为印度风俗。后亦用来表示情绪激动。《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顺帝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旧唐书.卷九一.敬晖传》:「晖等既失政柄,受制于三思,晖每推床嗟惋,或弹指出血。」比喻很短暂的时间。宋.普润大师《翻译名义集.时分.怛刹那》:「僧只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比喻时间过的很快。《儒林外史.第一回》:「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比喻轻易、容易。《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却说周瑜、鲁肃回寨,肃曰:『都督如何亦许玄德取南郡?』瑜曰:『吾弹指可得南郡,落得虚做人情。』」

1、为陈东等辩护说:“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无所不至,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
2、“忠愤”也正是这部诗文总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编选标准。
3、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
4、卷五云:“徽宗此行,谢克家作《忆君王》词”,“忠愤郁勃,使人出涕”。
5、是以在廷文武及宿卫军士忠愤激发,不暇顾忌,捶死三人。
6、史载因“忠愤不舒,壮志未酬,尸体竟逆流而上”。
7、词:“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8、擅恣威权,冲乃抗表极言其事,辞旨恳直,文义忠愤。
9、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10、等江西士人“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如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11、忠愤激烈,指陈当时之事无所遗。
12、下片换头仍从登眺着笔,由然犀触景生情,激发英雄豪志,继而叹惜流年,英雄失志,将一腔忠愤化为诗酒怒狂,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南宋一代爱国志士共有的“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诗句》的英雄憾恨。
13、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
14、词中写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15、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16、在这里,可以体会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难展、报国无门的忠愤。
17、张孝祥是一位坚决主张抗金而两度遭谗落职的爱国志士,“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而在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
18、崔公忠愤义烈,形于清辞。
19、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20、韩世忠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21、织者的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厌恶,跃然纸上。
22、后人有诗叹曰:“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
23、值岛夷入寇,东南乡邑屡遭惨毒,虽无职守之寄,而忠愤感激,誓不与生。
24、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
25、尝作《君可思赋》,以抒忠愤。
26、国变之后,寂寞一楼,足不履地,其忠愤不减文山,第不遭柴市之惨耳。
27、乃树“忠愤”帜,誓复仇,贼惧,退屯八十里。
28、示例举忠愤激发,~,而朕以小丑跳梁,
29、《明史》传赞,说他“忠愤激发,视乃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确实如此,并非过誉。
30、他读完奏章说:“臣忠愤所激,鼎镌不避,何辞于谪。
31、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此在一方面乃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却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而那些官居卑位或不居官的地方世家大族却日趋衰落。
32、辛词怀古伤今,自抒其满怀忠愤。
33、而吕建福却如此不同,他不是对特权横行漠然视之,而是“忠愤气填膺”,怒向“刀丛”觅正义。
34、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35、均属“忠愤”之作,极为后人感叹。
36、之邦’的美称,”杨成绪继续往下说,广大听众饶有兴味。考光本传,光值国步阽危之时,忠愤激发,所措置悉有成绪。
37、建文武将投降成风,而建文文臣的抗节不屈则是史不绝书的,而且其间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人物至于后世仍然传颂不已,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38、不胜忠愤恳切之至。
39、考光本传,光值国步阽危之时,忠愤激发,所措置悉有成绪。
40、杨慎《词品》卷五称其《祝英台近?北固亭》词云:“此词感慨忠愤,与辛幼安‘千古江山’一词相伯仲。
41、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42、《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43、追惟庶人,所为无状,几倾宗庙,赖相国、太宰至忠愤发,潜谋俱断,奉赞圣意,以成神武。
44、当此危疑震撼之时,杞忧忠愤两不能禁,是以卅余年来,不惮心力交瘁,不顾忌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欲使天下人于中外情形了如指掌,勿为外人所侮耳。
45、看来陈同父只为唐仲友破了他赵娟之事,一时心中愤气,故把仲友平日说话对晦庵讲了出来。名士洪文先有诗记之曰:“人奴骨相漫评论,眼底乾坤尚覆盆;饶有一腔忠愤气,朝朝来吊宝成门”。
46、出处: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人怀忠愤,如报私仇,千磨百折,有进无休。
47、明初朱棣夺政,黄子澄等江西士人“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如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