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脔:yī luá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一块切成方形的肉。《庄子·至乐》:“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臠。”《淮南子·说林训》:“尝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 宋 秦观 《与参寥大师简》:“ 黄 诗未有力尽飜去,且録数篇,尝一臠足知一鼎味也。”2. 用作数量词。一块。《淮南子·说林训》:“尝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

1、本书能使读者“尝鼎一脔”,从中了解中国绘画发展的历程,认识小品画的艺术品味,获得愉悦清雅的审美感受。

2、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大陆版简体字本尚未问世之前,读一读本书中《文学革命》和《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两篇,正可尝鼎一脔。

3、从西周以来,国王或皇帝乘坐的车马船轿形成一套繁琐而严密的规制,历代相沿,大同小异,故知一朝而可通全古,所谓“尝鼎一脔”是也。

4、以上只是尝鼎一脔,希望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方面深研有得的学者能进一步加以探讨。

5、周延儒的复出,张、吴两人同是划策建功的人,但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吴昌时把大权握在手中,不愿张溥尝鼎一脔,就出此毒计。

6、兹有先刻四十八回,请为尝鼎一脔。

7、还是尝鼎一脔,体会一下书的原貌吧。

8、1921年,他发表译作《神曲一脔》,

9、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可惜这部诗选又是一部未完书,我们只能够尝鼎一脔!

10、尝鼎一脔,可知全味,尽管这全味不见得如何味道好。

image.png

11、勺水一脔不足言,冀后之人增其式廓。

12、难怪岑仲勉先生会作出“当日祆教之分布,观此可得其一脔”的推测。

13、【出处】《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14、《菩萨蛮?北固题壁》是清朝词人郭?的作品,这阕小词平淡而富机趣,轻捷流利中见人生哲理,可为尝鼎一脔。

15、李老还没有写完这本书就去世了,我们只能尝鼎一脔,从中体会他的学术观点。

16、其言意至味一脔可以知全鼎矣。

17、吴丕绩《<六朝文?笺注>前言》:“总的说来,这本选集,对希望欣赏六朝文的读者而言,可以尝鼎一脔,也可作为研究的初步阶梯。

18、那上等的,自有那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要尝鼎一脔。

19、韦庄颇读书,数米而炊,秤薪而爨,炙少一脔而觉之。

20、示例宋?李光《与胡邦衡书》:“然尝鼎一脔,~,亦足见其大略矣。

21、尝鼎一脔,可知全味。

22、作者简介向读者介绍作家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故事梗概便于读者了解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作品评析告诉读者怎样评论这部作品,而作品选读则可让读者尝鼎一脔,欣赏到原作的精彩片段。

23、二百三李老还没有写完这本书就去世了,我们只能尝鼎一脔,从中体会他的学术观点。

24、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25、示例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尝鼎一脔。

26、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启功先有专文记此事,指出:“如从‘尝鼎一脔’的精神来看,即是这四十三行,字字真实不虚,没有一丝刀痕石泐,实远胜于刻拓而出的千行万字。

27、这篇《少年中国说》,不妨作为鼎中一脔,推荐给当代读者去细细品味。

28、无赖子大哄,曰:“一脔肉,竟如此昂贵耶?

29、世称其诗有“可怜三万六千日,长作东西南北人”之句,特中鼎之一脔耳。

30、狭长形竹片,上下两端各有一节,穹起面为臂搁,于右半边浅刻由上方悬垂之梅树图案,左下方刻有二行诗文:「裁将一脔玉曾向茂林隈定可临池处经多运腕来」,题名「容巢」。

31、此前对柯文虽亦曾尝鼎一脔,却未遑细品,印象如雾里看花。

32、据傅王露撰写的《序》说,编选此书,意在“尝鼎一脔,窥豹一斑”,以见宋诗宗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