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辑:cǎi j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搜集辑录。 明 陆深 《停骖录》:“予同县人 卫君庸 知州事,尝採辑史传文,集为《唐忠臣録》。”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五二:“《诗》则採辑诗赋四六中最下俗艷语,用为 无盐 之粉黛。咏叹淫佚之意,百无一存。”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是以不惮辛勤,广为採辑,附纸分送。”搜采编辑。 明 钱德洪 《<传习录>跋》:“同门 曾子 才汉 得 洪 手抄,復傍为采辑,名曰《遗言》。”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 国藩 尝采辑国朝诸儒言行本末。”

1、又采辑了许多诗人的遗闻逸事,附入小注,其中引用的材料大都注明出处,有时还注明编纂时所援用的版本。

2、另部影响亦很大的《清宫历史演义》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称:“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闹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并在该书《编辑大意》中讲:“本书事实,或采辑名人文集,或依据私家笔记,语有来因,事可微信,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之作品所可比拟。

3、愚夫愚妇们受这种妖术恐惧的支配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盗取其灵魂为自己服务,而灵魂被盗者则会立刻死亡。作者自述:“遍阅各经籍中,采辑最吃紧者,随俗注解,类编为帙,名曰(教款捷要),令人一见触目了解,即愚夫愚妇闻之亦不求复解矣”。

4、邑庠生刘春黎纂修,有临、柏荣采辑。

5、《中国小说史略》在资料上,搜罗宏富,采辑审慎。

6、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7、乾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夏六月,赐进士及第、奉直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提督广东学政、仁和吴鸿撰职名总裁: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加二级纪录一次李侍尧奉天正蓝旗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加一级纪录一次军功加一级陈宏谋广西临桂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一级托恩多奉天镶红旗人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提督广东学政纪录三次吴鸿浙江仁和人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二级纪录十六次宋邦绥江苏长洲人广东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加二级来朝奉天镶红旗人署广东按察使司印务分巡惠潮嘉兵备道加三级纪录四次梁国治浙江会稽人两广都转运盐使司盐运使加一级范时纪奉天镶黄旗人广东粮驿道兼分巡广州府随带加二级纪录十三次金烈浙江桐乡人主修:广州府知府张嗣衍山西浮山人采辑:南海县知县张庆长直隶南皮人番禺县知县张学举江苏如皋人顺德县知县高坤顺天昌平州人东莞县知县周儒贵州龙里人从化县知县贺朝冕江苏丹阳人龙门县知县崔一元河南临颍人新宁县知县孙炜山东寿光人增城县知县杨超恒安徽怀宁人香山县知县彭科贵州镇远人新会县知县图尔兵阿奉天正黄旗人三水县知县李?福建归化人清远县知县鲁楷浙江会稽人新安县知县沈永宁江苏吴县人花县知县王殿安徽休宁人总纂:在籍河南按察使粤秀书院掌教沈廷芳浙江仁和人分纂:贡生顾正谦浙江钱塘人增监生郑增浙江钱塘人监生陆让浙江仁和人生员汪禄荣浙江杭州人生员汪?浙江钱塘人壬申科举人吴寿祺浙江仁和人监生吴元台浙江仁和人校对:监生沈廷标浙江仁和人监生程正篆浙江仁和人生员沈凤翥浙江钱塘人誊录:生员邝德彬广东琼山人生员彭如槐广东陆丰人生员何应垣广东顺德人生员梁擎广东番禺人凡例广州府志凡例:本朝列圣相承,休养生息,百有余年。

8、前集所记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宾童龙国(今越南南部)?灵山(今越南中部)?昆仑山(今越南昆仑岛)?交栏山(今印度尼西亚格兰岛)?暹罗国(今泰国)?爪哇国?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九洲山(今马来半岛霹雳河口外)?苏门答剌国?花面国(今苏门答腊北部)?龙牙犀角?龙涎屿(今苏门答腊西北海面的布腊斯岛)?翠兰屿(今尼科巴群岛中的大尼科巴岛)?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小喃国(今印度奎隆)?柯枝国(今印度柯钦)?古里国(今印度科泽科德)?忽鲁谟斯国(今伊朗阿巴斯附近)?剌撒国(今也门木卡拉附近)?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及印度孟加拉邦地区)为其亲历的国家和地区?後集所记真腊国(今柬埔寨)?东西竺(今马来西亚的奥尔岛)?淡洋?龙牙门?龙牙善提(今马来西亚的凌加卫岛)?吉里地闷(今帝汶岛)?彭坑(今属马来西亚)?琉球国?三岛(今菲律宾群岛)?麻逸国?假里马丁国(今印度尼西亚的卡里马塔)?重迦逻?渤泥国(今加里曼丹岛)?苏禄国(今菲律宾南部诸岛)?大喃国?阿丹国(今亚丁)?佐法儿国(今阿曼西部沿岸的多法尔)?竹步国(今索马里的准博)?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摩加迪沙)?溜洋国(今马尔代夫)?卜剌哇国(今索马里的布腊瓦)?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阿鲁国(今苏门答腊岛日里河流域)等国家和地区?为采辑旧说传闻而成?其中有些内容采自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9、清陆以?《冷庐杂识?两浙校官集》:“其诗集於咸丰告成,虽采辑未?,而发潜阐幽,琳琅满目,亦足为寒?生色。

10、编委会采辑了近二百年来国内外对《全唐文》的研究成果,对原来字句的遗误、编目的漏衍和作者的误属及分合不当、张冠李戴等问题,均予以纠正,而对于有疑义和争论的推测,均不予取信。

11、是编以三《礼》之书多由汉儒采辑而成,其所载古今典礼,自明堂、清庙、吉、凶、军、宾、嘉以及名物、器数之微,互相考校,每多龃龉不合。

12、年至八旬卒,诫子孙以贡士名其墓。遂属岁贡士刘、蒋诸君,考订采辑。

13、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

14、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释菩提达磨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磨禅师观门(大乘法论)、禅门摄要、少室逸书等。

15、旧固无志,君以乾隆三年来守是土,搜罗采辑,闻见既博,乃发凡起例,经始六年,脱稿于今兹,凡七年而书始成,撰述若斯之劳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