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贱:liángji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良民和贱民。《北齐书·清河王岳传》:“﹝世祖﹞曰:‘清河忠烈,尽力皇家,而归彦毁之,间吾骨肉。’籍没归彦,以良贱百口赐岳家。”《三国演义》第六五回:“﹝玄德﹞请刘璋收拾财物,佩领振威将军印綬,令将妻子良贱,尽赴南郡公安住歇。”参见“良民”、“贱民”。★社会或家庭地位的高和低。旧时以士、农、工、商为良,娼、优、隶、卒为贱。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我先杀了谢金吾满门良贱,然后杀王枢密去。」《三国演义.第一○回》:「李傕、郭汜大怒,尽收三家老少良贱斩于市。」好与坏。如「道德价值错乱,人们良贱不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良贱不得通婚,限制极严。
2、唐初改郎中,掌配没徒隶,簿录俘囚,公私良贱诉竞雪冤。
3、法律禁止良贱通婚?但使长强奸奴妻者无罪。
4、婚户律在宋代以户婚律载于《宋刑统》,并在户令中重申良贱不婚等规定。
5、’籍没归彦,以良贱百口赐岳家。
6、嘉靖、隆庆间,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学,人人喜听。
7、自北魏文帝拓跋?时发布诏书,始明文禁止良贱退婚。
8、且一重利,则良贱不及计,配偶不及择。
9、女子年及十五以上,不分良贱,亦染黑牙始嫁。
10、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
11、②严禁良贱通婚。
12、良贱既殊,何宜配合。
13、次日,押送各门处斩,良贱死者七百余人,城中官民无不下泪。
14、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
15、户曹司户参军事,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蠲符、杂徭、逋负、良贱、刍藁、逆旅、婚姻、田讼、旌别孝悌。
16、《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
17、……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写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又有诗人写到“春风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宣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云红”,金秋时节小枣丰收的景象如闻其声,如观其景。
18、先主请璋收拾财物,佩领振威将军印绶,令将妻子良贱,尽赴南郡公安住歇,即日起行。
19、……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
20、雍正初,陆续废除良贱之分,不再禁止通婚,但积习难于骤改,直至1911年后,才有所转变。
21、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二折:“我只怕又连累咱满门良贱。
22、秦汉以来,贫富、良贱之间禁止通婚,自唐代起,法律明文禁止。
23、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
24、前来良贱之讼,多有积年不决;平奏不问真伪,一以景明年前为限,于是诤讼止息。
25、《清史稿?食货志一》:“且必区其良贱,如四民为良,奴仆及倡优为贱。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26、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
27、刘员外你若识空便,早动转,倒落得满门良贱。
28、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29、妇思良贱苦鞭疮,疾驱枯骨荒塞。
30、《唐律疏议.户令》:“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
31、有河北人张龙驹,为度下小吏,其家良贱数十口一时遇疾。
32、良贱不能通婚,是封建等级制度在婚姻关系上的反映。
33、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34、皆至大官;一家良贱,亦蒙寿考焉。
35、诗号:槐根一梦山河邈,烟雨九原良贱同。
36、“若时疫流行,不问老幼良贱,各饮一盏,则时气百病不生,真济世卫生之宝也。
37、固守传统的强调杨月楼出身低贱,说杨是“至微极贱之伶人耳”,“不列士农工贾,侪同皂隶娼优,良贱攸分,尊卑各别。
38、全家良贱尽皆监下,休教走了一个。
39、然立法过重,株连太多,使海内无贫富良贱,皆惴惴莫必旦夕之命。
40、不仅良贱不能通婚,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等级门第观念也是极深的。
41、隋开皇三年(583年)以后乃掌簿录配没官私奴婢及良贱诉竞、俘囚等事。
42、擒虎且与圣人取别,面辞合朝大臣,来入自宅内,委嘱妻男,合宅良贱,且辞去也。
43、明无名氏《云间杂志》卷中:“隆庆二年,讹传京中点绣女,一时男女尽皆配合,不论长幼良贱。
44、宋朝开始,因雇佣关系形成的主仆关系不再视同于良贱关系。
45、《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条记载,宣德至正德年间,时调小曲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嘉靖以后流传渐广,至万历以后,“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46、而明朝隆庆戊辰,有人假传奉旨选宫女,于是浙、直一路,不问良贱富贵,一语成婚。
47、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裱褙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
48、有关钱粮等事明律科罪较唐律重?但“脱漏户口”、“商嫡子违法”、“别籍异财”?“居丧嫁娶”、“良贱为婚”等科罪却较轻。
49、唐以后,法令更为完备,严厉规定良贱婚娶为犯罪行为。
50、杀其良贱十七口。
51、即好死、善终);良沃(良田,肥沃的田地);良朋(好朋友);良书(好书,益书);良罟(好的渔网);良贱(好坏老少之人);良士(贤士);良吏(贤良的宫吏);良妻(贤淑的妻子。
52、‘贱民’是帝制时代里社会最底层,中国习惯法和后世明文法里都有‘良贱不通婚’的规定。
53、李?、郭汜大怒,尽收三家老少良贱斩于市,把三颗首级,直来门前号令。
54、衙门拘传,大清律例,“良贱不婚”。
55、区分良贱是重要的等级界线。
56、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良贱的法律地位不同,也反映在奸非罪上。
57、考察了等级特权和良贱相犯。
58、良贱通婚为违律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