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默:ànmò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悄悄,不知不觉。郭沫若《北伐途次》十八:“效法日本其实是间接效法欧美,更具体地说,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中国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2.暗中,不公开。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关于文艺的不朽性》:“在一些高谈人性说者的文学青年中,有多少人我们是应该要认识清楚,他们的立场暗默地自然是在反动的一方面。”
1、既然个体所蕴藏的暗默知识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那么组织的首要管理任务便是创造新的理念和理想、动员各种资源使个体共享暗默知识、增进实践智慧,在知识的转换过程中形成创新的原动力。
2、暗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由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拉尼(Polanyi)在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首次提出的概念,通常也被译作“隐性知识”、“缄默知识”、“默会知识”、“暗默知”等等。
3、柳川第十军的随军记者乃说:柳川兵团的进攻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在官兵之间有“可以任意掠夺、强奸的暗默谅解。
4、在这一背景中,一般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中的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包括资金、具有专门技能的员工、暗默性的知识和生产能力)来实现所有的创新目标。
5、暗默知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技术维度,包括:非正式和难以准确描述的,体现在“秘诀”这个词上的技能或技艺。
6、与暗默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
7、在与竹内弘高合著的经典名作《创造知识的企业》中,他将亲自调查的佳能、本田、松下、NEC、日产、花王等企业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的过程进行详细地剖析,提出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
8、暗默知识的认知层面反映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意象(是什么)和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应该是什么)。
9、虽然这些隐性因素对学生来说都是暗默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但从教育者角度来看却可以区分为已经被教育者所认识的“准隐性德育因素”和教育者也尚未能明晰的“全隐性德育因素”两个部分。
10、野中精辟地指出正是由于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或者形象地说形成了一种“知识螺旋”运动,新的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11、其一,具有情境依附性,暗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12、管理者需要提供新组织愿景、新经营理念和新方式方法,通过创造理想的场所,鼓励组织成员共享暗默知识,并促进知识螺旋,从而创造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产品概念、新创意流程、新设计、新产品和服务,将组织的“创知”活动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
13、所谓的暗默知识是指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它源自个人的体验,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
14、过程的核心所在,它描述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如何在“质”与“量”上面得以放大、以及由个人到组织内部,直至在组织间进行扩展。
15、这类知识可以通过书籍、软件或网络传播,可以脱离人的直接作用;而在获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暗默知识方面,因其必须涉及人际互动,合作意愿、共有经历、默契配合等“软条件”便成为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
16、这一观念很重要,它提醒企业注重数据和信息管理固然重要,但需要更加重视由暗默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鼓励个体亲身体验、切身领悟和共享知识活动。
17、强调借助团队精神和个人投入的态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含而不露的个人暗默知识在得以共享,利用集体的想象力找出新思路和新角度,酝酿和传播新概念,创造新生意模式、新市场契机和新动力,使组织完成从仿造到制造,再向创造阶段的进化,形成新的核心价值、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便是野中知识创造理论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18、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内隐的暗默知识则用来指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两位曾经提出“橄榄球”式新产品开发方法的学者,现在又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新概念:暗默知识、身心如一、“承上启下”式管理、“超文本”式组织。
19、所谓暗默知识是指一种凭主观和直觉本质所获得的,难于以任何系统化或逻辑的方式进行处理或传输科学认知、原则或技术原理。
20、这种知识的转换有四种模式:⑴共同化(socialization):从暗默知识到暗默知识;⑵表出化(externalization):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⑶联结化(combination):从形式知识到形式知识;⑷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从形式知识到暗默知识。
21、郭沫若《北伐途次》十八:“效法日本其实是间接效法欧美,更具体地说: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中国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22、由于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企业过去累积的技术知识存量(如技术诀窍)都缺乏市场流动性,而且由于暗默性知识的存在以及难以定价,企业很难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23、暗默知识源自个人的亲身体验,是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