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辩:cíbi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词辨”。能言善辩;能言善辩之才。《宋书·范晔传》:“熙先素有词辩,尽心事之,曄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唐李德裕《幽州镇魏使状》:“性甚精敏,虽无词辨,言亦分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此狐实大有词辩,君言之未详。”

1、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2、孟文轩严词辩白,大喊冤枉,却遭喝斥和毒打。

3、上联典指宋代三司户部判官莓询,少好学有词辩,进士及第。

4、时,日本律学未备,师乃讲《梵网经》及《四分律行事钞》,剖析幽微,词辩无滞,又传律及华严等。

5、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6、《谭评词辩》:石湖咏梅,是尧章独到处。

7、《宋书?范晔传》:“熙先素有词辩,尽心事之,晔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

8、能言语有词辩得人畏敬。

9、宋叶适《题端信师帖》:“端信大师自天台教观兼习诸宗,性义融彻,词辩锋起。

image.png

10、须由双方合意或被告不抗辩法院无管辖权而为本案之言词辩论。

11、台北地方法院审理陈水扁家族弊案,从当日起到7月30日展开密集开庭,并进行言词辩论程序。

12、性合悭涩足词辩(景风曰中国天文。

13、后经老臣们的仗义执言和陈词辩护,终于使武则天下令:“免去徐有功死罪,罢官流放边疆。

14、被告在言词辩论期日不到场,原告申请为缺席判决时,原告关于事实的陈述视为得到被告的自认。

15、在审讯过程中,他与法官严词辩论,拒不跪堂。

16、《新唐书?李泌传》:“有员?者,九岁升坐,词辩注射,坐人皆屈。

17、由于状词辩解得力,也打了一场没输没赢的官司。

18、梁时有一书生,性痴而微有词辩,不曾识羊。

19、这时来了几个客人,围坐在寺前高谈文史,词辩纷然,目空一切。

20、《明史》载其“高冠鲜衣,貌白?修伟,须眉蔚然,词辩泉涌。

21、君子之人流也(景风曰会经文言语。性合悭涩足词辩(景风曰中国天文。

22、指出:“‘百花时’三字,加倍法,亦重笔也”(《词辩》卷一),很有见地。

23、著有《中国词学史》、《宋词辩》、《唐宋词谱粹编》等书。

24、对商标处裁决提出抗告的言词辩论,准用专利法第三十六条之七第(二)款的规定。

25、旅次复州,北塔寺长老归秀,道价方重于时,词辩无碍,因侧聆坐下,感悟流涕,愿毁衣冠为门弟子。

26、审判实行公开原则、言词辩论原则和陪审原则。

27、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

28、附带上诉的合法要件是:须有合法的主上诉存在、须由被上诉人对上诉人提起、须对上诉人所上诉的第一审判决声明不服、须于言词辩论终结前提起、须非对附带上诉而为附带上诉、须遵守法定程式。接着分五种情况,详细探讨了附带上诉与主上诉的关系。

29、的纠问式诉讼程序不同,审判是公开进行的,并进行言词辩论。

30、大凡善于托词辩解者,罕有善作其他事情之本事

31、作为默示的自认,则在言词辩论终结前,可以随时作出争执的陈述,直到第二审诉讼中亦同。

32、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

33、沉默是我的习惯,我的态度,不去辩解,不去说明,只要做了就好。饶雪漫1大凡善于托词辩解者,罕有善作其他事情之本事

34、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词辩明敏,对答如流,且见地高远,倍受真宗赏识,时论称赞。

35、审理方法由法院决定,可以依职权调查,可以进行言词辩论,也可以两种方法同时采用。浑弟李绘为中书侍郎,每次文武百官集会的时候,总是先让他发言,音词辩正,风采卓然。

36、淮南袁甫,字公胄,亦好学,与谭齐名,以词辩称。

37、少倜傥,有词辩,善骑射。

38、一旦动了真格的,触到痛处,马上就施以颜色,轻则强词辩解,重则打击报复,扣帽子,穿小鞋。

39、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为了避免遭受不利于自己的诉讼后果,都会于言词辩论之日到庭并进行辩论。

40、自今以后,所有议定各款,或有两国文词辩论之处,总以法文做为正义。

41、《备忘录》进行严词辩驳;1月30日,陈友仁揭露英国调动军队逼向武汉的事实,“国民政府不得不视英国集中军队之行动,为一种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勒迫之行动。

42、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

43、【近义反义别名词典】可查近义词、反义词、别名各1000余组,内含释义及近义词辩析。

44、大凡善于托词辩解者,罕有善做其他事情之本事。

4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此狐实大有词辩,君言之未详。

46、因涉及外交机密事务,采不公开审理,6日言词辩论终结。

47、7月27日台北地方法院审理陈水扁家族弊案,从当日起到7月30日展开密集开庭,并进行言词辩论程序。

48、如注册申请已经公布,对于审查科裁决的抗告的言词辩论应予公开。

49、魏主又遣就二王借箜篌、琵琶等器及棋子,孝伯足词辩,亦北土之美。

50、这种请求,必须在被告进行本案的言词辩论前,才能准许。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

51、这种请求应在本案言词辩论前提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