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鹰台:liàngyīngtá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元代游猎之所,猎者常携鹰休憩于此,故名。后为各朝皇家围猎、习武之地。其地在今北京市郊南苑。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南海子》:“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为之……殿傍晾鹰臺,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清吴家骐《圣驾南苑大阅恭纪》诗:“虎旅自諳《司马法》,鵷班齐侍晾鹰臺。”《新民晚报》1987.8.13:“南苑,即南海子,自元代起就是皇家围猎和演习武事的场所。清初皇帝每年五月都要驾幸南海子,登上晾鹰台,观看赛马和斗虎,仪式十分隆重。”★元代游猎之所,猎者常携鹰休憩于此,故名◇为各朝皇家围猎﹑习武之地。其地在今北京市郊南苑。

1、清康熙朝在南苑举行大阅的地点一般在杀虎台和晾鹰台。

2、乾隆帝在清乾隆四年(1739)、二十三年(1758),在晾鹰台检阅八旗兵阵。

3、由于后来在附近取土、造田,到1982年时,晾鹰台台高10余米,占地约40亩,较前略有缩小。

4、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一:“设黄幄于南苑晾鹰台,幄后设圆幄,恭候皇上躬御甲胄。

5、南苑一部分作为操兵练武之所,筑晾鹰台,作为检阅台,清帝多次在此校阅八旗军队。

6、元代时,封建帝王及皇子皇孙们为了游乐方便,专门在南海子修建了鹰坊和晾鹰台。

7、又于吉日阅兵南苑,皇帝登晾鹰台,各旗、各营自西向东,枪鸣号发。

8、明宣德三年“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等拨军修治南海子周垣桥道”围墙(土墙)长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约一百二十多里)四周开辟四个海子门,(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同时还修建了庑殿行宫,及旧衙门、新衙门两座提督官署,另外还在海子南部建起晾鹰台。

9、先期二日,武备院设御营帐殿于南苑晾鹰台。

10、中部还建有晾鹰台,高9丈直径1 9丈,凡遇有重大典阅之事都在这里举行。

11、晾鹰台位于南海子南部。

12、在晾鹰台大阅八旗劲旅。

13、今南苑镇南边不远处有一个高大的黄土台子,据说那就是昔日的晾鹰台,过去这块空旷低洼的地方,潮湿温暖,草木繁盛,无论多么敏捷的动物,只要进入猎鹰的视野内,无一不成为大鹰的猎获物,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仍很盛行。

14、据1956年9月实测,晾鹰台占地约60亩,顶部略平,约广15亩。

15、公园目前已形成东南部主门景观区、西南部山地景观区、西部湿地风貌区、北部南囿秋风景区和东部园艺花卉景观区等五大景区,有朱雀迎宾、昆石双柳、鸟语瑶台、枫林醉爱、溪谷春晓、观鹿台、圣石桥、陂塘雁影、望原亭、晾鹰台、银杏听涛、国色天香、海户人家、百草杏林、日晷广场、上林花坞等16个景点,并与原有的麋鹿苑连成一片,景观总面积达3700多亩。

16、阅八旗甲兵於晾鹰台。

17、晾鹰台”台高六丈,径十九丈有奇,周径百二十七丈。

18、为使海东青休息、晾晒为汗水霜露打湿的羽毛,特修建晾鹰台,至今犹存。

19、清代,晾鹰台除了是皇家行围射猎和游幸的重要场所外,还是皇帝阅兵演操的地方(故又称练兵台)。

20、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晾鹰台南边建造了南红门行宫,每逢大阅兵之日,台上设御营大帐,皇帝便身披铠甲,缓缓登上检阅台举行阅兵式,被犒赏过御食的八旗官兵的鼓乐队、马队、士兵队从台前威武走过。

21、晾鹰台是元、明、清封建统治者在南海子行围打猎的重要场所。

22、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乾隆已83岁高龄,还兴致勃勃地在侍卫们的簇拥下到晾鹰台观看猎虎。

23、元代时,在晾鹰台还经常举行诈马活动。

24、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曾用”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诗句,形象地再现了封建帝王在晾鹰台狩猎时的情景。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城南二十里有囿日南海子,一百六十里,中有殿,殿旁晾鹰台,台临三海子,筑七十二桥以渡”。

25、明代称晾鹰台。

26、‘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中一殿,殿旁晾鹰台。

27、其中西红门内的杀虎台、南红门内的晾鹰台还具有阅兵的功能。

28、晾鹰台还是清代帝王观看虎枪营侍卫猎虎、熊之地。

29、晾鹰台位于青云店镇北野场村北。

30、《长安客话?晾鹰台》:“台东三冢相望,西北有岗隆起,古洞深邃。

31、清代大阅兵的场所多在晾鹰台。

32、如今,在南海子一带还保留下两座台,即南海子东北隅三台山的南台和南海子南红门北部的晾鹰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