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括:tiěkuò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新唐书·选举志上》:“进士科起於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宗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资诵习,而於文义多致面墙。”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明史·熊廷弼传》:“疆埸事,当听疆埸自为之,何用拾帖括语,徒乱人意,一不从,輒怫然怒哉!”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金又买异姓儿,私子之。延儒师,教帖括业。”《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余大先生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学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诗:“应制臺阁体,和声帖括诗。”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帖括」乃唐代士子为应付科举考试而编辑之陈文范本。因唐代科举考试,采取帖经与墨义等方式,而试题日趋冷僻,或出孤章绝句,或问年月日,故有人逐驱孤绝,索幽隐,编成诗赋而记诵之,称为帖括。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唐代宗宝应二年(763),礼部侍郎上疏言,因明经试帖经,故明经者但记帖括。--作者:周愚文★唐代举子把经书里难记的句子编成歌诀,以便诵读,称为「帖括」。后来通指科举的文字。《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余大先生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举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1、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迂儒帖括,诩正学之昌言,瞿然从之者,又十而八九矣。

2、诸生取法乎上,毋徒以帖括为工。

3、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4、出处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遂今天下学子,虽有绝学高志,不能不降心俯首,以肆力于诗赋帖括之业,而通人硕儒,蹉跎不第。

5、除了“帖括”之外,还有“策括”,也是出于应付科举考试的需要。

6、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7、“帖括”的出现,是为了应付帖经考试。

8、《学界的三魂》摘句:“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9、因此他“虽名不废课习,而脱去所谓骈丽帖括之旧,推所真得于身心者訾娓说之,又间?以国典民事”①,以有关国计民生的策问为施教的重要内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经世之材,以致出现如张居正这样卓然称名臣者。

10、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诗:“应制台阁体,和声帖括诗。

11、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资诵习,而於文义多致面墙。

12、’”明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

13、5岁读私塾,17岁,停学当塾师。塾师以为妨帖括也,则扃巨箧中。

14、幼失怙,保手泽惟谨,读书不习帖括。

15、后考生因帖经难记,就总括经文编成歌诀,叫帖括。

16、所谓“帖括”,就是赅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

17、赵翼认为唐宋士子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出现帖括、策括、论括及诏册括等。

18、帖括之暇,辄私作为诗歌古文,人称圣童。

19、我文宗显皇帝、穆宗毅皇帝委重督抚,而中兴奏绩,重内轻外之说,帖括陈言,非救时至论也。

20、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

21、【示例】清?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科举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趋舍异路,能俯就乎?

22、于是始帖括读书,焚膏呻吟。

23、考生因帖经难记,就总括经文编成歌诀,全部诵读,就叫“帖括”。

24、国初诸老事帖括,健者声律兼磨砻。

image.png

25、十四岁入复社,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26、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

27、明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

28、鲁迅先生就曾向世人感叹:“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29、志远大急于仕进,两应童子试,一赴乡闱不与选,遂弃帖括,于清光绪二十七年,以报效秦晋,账款议叙工部主事,供职两年。

30、性不喜帖括,惟专力古文及六书。

31、屡试不中的经历,使他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病,他在《丹泉劝学记》里说:“今之学者则不然,日役役焉从事于帖括禄利之途,父以是勉其于,师以是训其弟,其幸而得者奉臭腐为珍宝,其不得者则亦终身于臭腐之内,而于昔人通经学古之义,明体达

32、设师弟之在此堂也,不规规于帖括、声偶之文,而维德行道艺之是讲,以扶持正学于不敝,独(34)不可以化民成俗也耶?

33、明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

3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四:“此实对於晚明之帖括派、清谈派施一大针砭。

35、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image.png

36、宋琬《安雅堂文集?董苍水诗序》云:“江南逋赋之狱起,士绅同日除名者万有馀人,而董君不幸□名其间,于是弃去帖括,究极于风雅正变之故,爰及汉魏,下讫三唐,朝齑暮盐,萧然如后门寒,而其诗亦闳深涵演,非复专家小乘所敢望。

37、其明经比试帖经,殊非古义,皆诵帖括,冀图侥幸。

38、官课专试帖括之学,堂课兼试经学策论,俾守一经而习时务。

39、学校总论》:“矧於士而不士,聚千百帖括卷摺考据词章之辈,於?代掌故,瞠然未有所见,於万国形势,瞢然未有所闻者,而欲与之共天下,任庶官,行新政,御外侮,其可得乎?

40、中策是:“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

41、适值重大农院改组,因辞职谢客,专力此务。帖括弗事,专力于诗,历三十年而卓然成家。

42、延儒师,教帖括业。

43、之以经义试士也(31),盖鉴于诗赋之浮华寡实(32),帖括之迂腐(33)无用,故欲借先圣(34)深博之经文,令学者发精微(35)之大度;以为诸经包括人天(36);兼该治教(37),经世宰物(38),利用前民(39),苟(40)能发明其大义微言,自可深信其通经致用(41);立法之始,意美法良。

相关文章:

  • 帖括派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