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性:bèiguāngxì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有些动物回避光的照射,喜欢藏在阴暗的地方,这种特性称“背光性”。如红铃虫就有强烈的背光性。★有些动物或微生物具有回避光的照射并喜欢藏在阴暗地方的特性。

1、大多夜出性蛾类有趋光性;而如蜚蠊类昆虫经常藏身于黑暗的场所,见光便躲,即有负趋光性(或称背光性)。

2、如红铃虫就有强烈的背光性。

3、此时眼的生成使之转入背光性,嗅觉等化学感受器的生成使之对诱导因素有所感应。

4、朝向或背离光源的移动分别称为正趋光性(向光性)或负趋光性(背光性)。

image.png

5、成虫具背光性。

6、这在浮游动物中相当普遍,如幼体系趋强光性,又摄食浮游植物,故栖息上层,而成体则因系背光性或趋弱光性,又摄食其他动物,移栖中、下层。

7、熟蚕背光性强,排泄粪尿量大,上蔟后吐丝结茧前,要保持蔟室光线稍暗均匀,避免熟蚕局部过密,上蔟后的第二天,当大多数熟蚕已经定位营茧,要将少数未找到位置而仍在蔟上爬游的蚕捉开另行上蔟,并打开门窗,通风排湿。

image.png

8、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有转株为害习性。

9、如棒螅浮浪幼虫在遇到其成体所附着的泡叶藻时即可由向光性变为背光性,此被称为藻诱导背光。

10、其中在光线方面是从无反应到向光性,然后再变为背光性;在重力方面由无反应到负反应;在水压方面则是从无反应,中间出现强正反应,而后又回到无反应。

11、搭棚遮盖的蚕座,要防止偏光照进蚕棚,因大蚕有背光性,容易向暗处密集,会造成蚕座分布不均匀而影响食桑。

12、蚁蚕体色淡褐色,背光性强,但趋密性不显著。

13、如不少浮游动物(背光性或趋弱光性)在阴天栖息上层,而在晴天移居中、下层。

14、背光性促进幼虫的沉落,诱导因素的生效将有助幼虫选好落居场所。

15、唇口目幼虫背光性强,喜附着在阴面。

16、如浮游动物幼体由于趋强光性和摄食浮游植物,栖息于上层;成体则由于背光性或趋弱光性,移栖中、下层。

相关文章:

    Top